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玻尔理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玻尔理论boer lilun

1913年N.玻尔提出的关于原子结构的理论。其要点: ❶定态规则 原子核外有一系列特定轨道 (或称定态),电子就在这些轨道上绕核做圆周运动。这些特定轨道不是任意的,只能是电子做圆周运动的角动量M等于h/2π整数倍的那些轨道。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一定能量,离核越远,轨道能量越高,存在着能量阶梯或能量等级,简称能级。通常电子尽可能处于能量最低的能级上,既不放出能量,也不吸收能量,处于稳定状态,称为基态。
❷频率规则 当电子获得一定能量后可从能量低的能级跃迁到能量高的能级,处于高能量状态,叫做激发态。当电子由激发态跳回能量较低的激发态或基态时,就要以光的形式放出能量,光子能量的大小就等于两能级间能量之差△E,光子的频率v (或波长λ) 有如下关系:



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 c为光速。
玻尔理论反映了微观粒子的物理量具有量子化的特征,不仅成功地说明了氢原子光谱,而且还可准确地推导出氢原子光谱发生的规律,计算氢原子中各稳定轨道的半径和能量,是原子结构理论发展中的一次重大突破。但是此理论没有完全冲破经典物理的束缚,勉强地加进一些量子论的假定,并没有从微观粒子运动的本质出发,还沿用了宏观物体固定轨道的概念,特别是没考虑电子运动的另一特性——波粒二象性。玻尔理论在解释氢光谱精细结构、多电子原子光谱、谱线在磁场中分裂以及谱线强度等实验结果时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困难,导致人们后来建立一个符合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新理论体系——量子力学。

玻尔理论Boer lilun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Bohr)于1913年提出的关于原子结构的初步理论。玻尔在卢瑟福原子模型的基础上,把普朗克的能量子hv的概念以及爱因斯坦所发展成的光子概念引用到原子系统,提出了关于原子结构的三个基本假设。❶在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中,只有电子的角动量P等于h/2π的整数倍的那些轨道运动才是稳定的。即P=n·h/2π,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整数n取1,2,3,……等值,叫做量子数,等式称作量子条件。
❷电子在任一稳定轨道上运动时,原子具有一定的能量En,电子虽作加速运动,但并不辐射电磁波,即处于稳定状态。
❸只有原子从一个具有较大能量En的稳定状态过渡到另一较低能量Em的稳定状态时,原子才发射单色光,其频率ν=|En-Em|/h。这称为辐射的频率条件。
根据这些假设,可以计算出氢原子中电子可能有的圆周轨道半径及与其相应的能量。由玻尔理论出发,可以成功地解释氢原子和类氢原子光谱的规律、光谱的辐射和吸收的关系、元素的周期性等等。但它不能说明谱线的强度和偏振。在解释多电子原子的光谱规律时,也遇到了困难。这说明了玻尔理论的局限性。其问题在于,它实质上是经典理论与量子化假设的混合物,不是一个自洽的理论体系。但是玻尔理论第一次把量子概念用到原子上,推动了量子论和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同时,玻尔关于定态能级和跃迁频率公式的概念在现代量子理论中仍然是正确的。

玻尔理论

关于原子结构的初步理论。它认为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围绕着原子核的一些确定而分立的圆形轨道上运动。当电子从一个容许轨道向另一个容许的轨道跃迁时,必定伴随有电磁辐射的发射和吸收。这一理论只适用于单电子原子系统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