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珍珠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珍珠塔一名《九松亭》。弹词。佚名撰。清周珠士增订重编。十二卷,二十四回。珠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书约十四万字。记方卿与表姐陈翠娥婚姻事。书生方卿,家贫,求助姑母,遭辱,得表姐陈翠娥同情,私赠珍珠宝塔,姑丈又将女许配他。方生途中遇难,亏毕云显搭救,又与其妹绣金订姻。方生应试,高中状元,奉旨与陈、毕二女完婚,合家团圆。其中讽刺封建社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内容,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其艺术特色是情节曲折, 故事性强, 描写 细腻。“哭塔”、“离魂”把翠娥对爱情之忠贞刻划得细致入微,颇具感染力。文字清新流利,保存不少吴语区方言。在江南一带传播甚广,家喻户晓。为研究清代弹词艺术、吴语方言提供宝贵资料。版本不下几十种,其中道光二年(1823)苏州经义堂刊本、光绪十八年(1892)上海书局石印本、光绪二十三年杭州小酉堂刻本流传最广。凌景诞《<珍珠塔> 各本异同考》可供参阅。 珍珠塔京剧状元戏。一名《花园赠珠》、《明月珠》。系据弹词《珍珠塔》改编。明代,河南开封人方卿,其父曾任吏部尚书,遭奸相所害,蒙不白之冤而死,为此家道中落,无法维持生计,只得离别老母,去往襄阳姑丈陈连御史家借贷。其姑母见方卿破衣烂衫,用言语奚落,方卿一气之下欲离开陈府。陈府小姐翠娥得报,急命使女采屏将方卿请至绣房叙话,好言相劝,赠点心一盒。方卿告辞而去,行至九松亭休息。陈连见其妻将方卿赶走,心中不悦,亲自骑马去追,至九松亭与方卿巧遇,请其回转陈府。方卿执意不肯,陈连乃指九松为证将翠娥许配方卿为妻,方卿只得答应。返家途中方卿发现陈小姐所赠点心盒中,藏有稀世之宝珍珠塔一座,正在欣喜之时,忽被强盗邱六桥抢去。时值深冬,方卿急火攻心病卧雪地之中,被三关总镇毕洪救回家中。毕洪见其品貌端正,言吐不凡,遂将女儿毕秀金许以为婚,并赠以银两,使其赴京赶考。邱六桥抢走珍珠塔后,去襄阳典当,当铺掌柜见物生疑,将珍珠塔送陈府辨认,陈氏父女始知方卿遭遇,并将强盗邱六桥扭送官府治罪。陈氏父女又四处寻访,但皆无下落,为此陈翠娥忧虑成疾。方卿之母得知方卿遭难后,痛不欲生,遂投河自尽,幸为白莲庵尼姑相救,才得暂寄住在庵中。陈翠娥病体痊愈后,到白莲庵酬神拜佛,得与婆母相见。毕秀金也到庵中礼佛,恰遇方母、陈翠娥均在庵堂。言语之间甚是投缘,并得知以往情形,于是婆媳相认,并尊陈翠娥为正室。方卿自得毕总镇资助,改名为方定,进京应试,得中头名状元,授七省巡按,奉旨回家省亲。方卿乔装成道士来到陈府,姑母见其贫困之相,仍然无情无义。方卿以唱道情讥讽其姑母嫌贫爱富。待见到姑丈陈连及未婚妻陈翠娥,才告以真实身份,随后去白莲庵恭迎母亲。姑母则羞愧难当,向方卿谢罪。不久,方卿奉旨与陈翠娥、毕秀金完婚,喜庆团圆。秦腔、蒲剧、川剧、徽剧等皆有类此剧目。 珍珠塔又名《方卿羞姑》、《九松亭》。枣梆传统剧目。分上、下两集。1958年经赵凤来、孙良波等加工整理,由菏泽地区枣梆剧团重新排演。故事源于清代弹词《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写明代官宦之后方卿,家遭变故,中途败落,为赴京应试,去向姑母陈氏借贷,陈氏不借,反加凌辱,陈女翠娥幼与方卿定有婚约,得知后,约方卿相会,送与银两,并赠以传世之宝珍珠塔。后方卿得中状元,封八府巡按,奉旨出巡,路过陈家,扮道人进入陈府,唱道情羞讽其姑。陈氏愧悔,方卿与翠娥终得完婚。吕剧、柳琴戏有此剧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