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珞巴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珞巴族

人口为2300余人。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洛渝地区及相邻的察隅、墨脱、米林等县。居住在墨脱县北部的珞巴族人使用藏语,其他珞巴族人都使用珞巴语。珞巴语属汉藏语系。不同地区的珞巴族人之间的方言有差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珞巴族人还在使用刻木结绳来记事。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少数人通藏文。珞巴族人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珞巴一词源于藏语,其意为“南方人”,是藏族人对他们的称谓。不同地区的珞巴族人有不同的自称,如“博嘎尔”、“崩尼”、“崩如”等。珞巴族人自古就生息在喜马拉雅山山麓,由于高山阻隔,珞巴族人与外界接触很少,社会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50年代珞巴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家长奴隶制阶段,生活在西藏封建农奴主的统治下。各部落还在使用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玉米、旱稻和其他杂粮。粮食产量低,还需靠采集和狩猎维持生活,因此珞巴族男子都是技艺娴熟的好猎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珞巴族人民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权利,在国家和各民族兄弟的大力支援下,走上了现代化的生产道路,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

079 珞巴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2312人(1990年)。珞巴,本为藏语,意为居住在南边的人。各部落分别自称为博嘎尔、巴达姆、崩如、德根等。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珞渝地区和隆子、米林、墨脱、察隅等县的边沿地区。有本民族语言,兼用藏语,使用藏文。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狩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生产基本上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在保留父系氏族组织的基础上,发展了私有制和家长奴隶制。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以刻木结绳记事。1959年至1962年先后进行民主改革,逐步摆脱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

珞巴族Luobozu

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洛渝地区及相邻的察隅、墨脱、米林、隆子等县。现有人口2 312人(1990年),是我国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珞巴”一词为藏语,意为南方人。有“博嘎尔”、“崩尼”、“崩如”等自称。多使用珞巴语。由于没有本民族文字,过去很长时期中采用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少数人使用藏文。狩猎是珞巴族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每个男子从小就要练习射猎,成年后,随身携带弓箭和腰刀,经常独自或结伴到森林中去狩猎。各地区的服饰有所不同,一般男子戴藤条或熊皮盔帽,穿坎肩、披兽皮等。妇女穿自织的羊毛、麻、棉衣料做的短上衣和统裙。男女均赤足。石质串珠、贝壳和各式各样的铜制胸饰、腰饰、背饰,是珞巴族人民喜爱的装饰品,不同部落的男女佩戴方式各有特色。不同地区的珞巴族人民分别以大米、玉米、龙爪粟和青稞为主要食粮,尤喜食用粟米搅煮的饭坨,并以辣椒佐餐。珞巴族普遍嗜酒,一些人爱吸旱烟。住房随地区不同而各有差异,一般有分间长房式或方形、长方形大屋等数种,都是竹木结构的二层干栏。珞巴族无代步工具,多以头额背负的方式运输物资。现在,珞巴族聚居的地区从县城到偏僻的村寨都修起了宽阔的骡马大道,改善了交通,便利了珞巴族人民与外界的交往与联系。

珞巴族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在西藏洛渝地区和邻近各县。人口2065人(1982年)。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自古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坡和塔布、工布等地。以刀耕火种的农业为主。20世纪中期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信奉原始宗教。以大米、玉米、青稞为主食,嗜酒。男子戴藤条或熊皮帽,穿坎肩,披兽皮。好穿自织的短衣。均赤足,以头额负重。1959年西藏封建领主制推翻后,进行民主改革,农牧业生产发展很快。

珞巴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珞渝地区和隆子、米林、墨脱、察隅等县的边沿山区。1982年实行人口普查的地区有2,065人。操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较大的方言差别。无文字,以刻木结绳记事。解放前,生产基本上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在保留父系氏族组织的基础上,发展了私有制和家长奴隶制。主要从事农业,兼饲牲畜。善狩猎,男子人手一弓。1959年和1962年米林、墨脱等县的珞巴族地区先后进行民主改革。农业生产逐步摆脱刀耕火种的状态,代之以牛耕等耕作技术,少数使上了机械和电力。兴办了学校、广播和医疗等文教事业,培养出医生等专门人材。以大米、玉米、龙爪粟和青稞为主要食粮。

珞巴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珞巴”原系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此名。人口2312人。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珞渝地区的米林、墨脱、察隅、朗县、隆子等地。内部部落众多,主要有“博嘎尔”、“宁波”、“邦波”、“德根”、“阿迪”、“塔金”等。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各地方言差异较大,少数人通晓藏语和藏文。至本世纪中叶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发展阶段。主要从事农业,普遍流行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鸡爪谷、旱稻等。服饰各部落不一,有的只用两块布围裹身体,有的则穿对襟、无领、无扣的短上衣或较长的贯头衣以及皮、毛披肩等,男子的熊皮帽颇富特色。住房多为竹木结构的二层干栏式建筑。普遍信仰原始宗教。

珞巴族

各部落分别自称为“博嘎尔”、“巴达姆”、“民荣”、“崩如”、“崩尼”和“德根”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珞渝地区和隆子、米林、墨脱、察隅等县的边沿山区。1982年实行人口普查的地区有2,065人。据藏文史籍《红史》记载,*松赞干布统治时期,该族所在地区即辖于*吐蕃王朝。其后,该族人民与藏族交往日益频繁。近代西藏地方政权设有专门管理该地区的机构, 征收差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前期,曾屡次掀起驱逐外国间谍和“远征军”的斗争,反抗英帝国主义及其他入侵者。解放前,社会发展迟缓, 生产基本上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在保留父系氏族组织的基础上,发展了私有制和家长奴隶制。主要从事农业,兼饲牲畜。善狩猎,男子人手一弓。采集*达谢、青杠果和野生植物的块根等作为谷类食物的补充。操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较大的方言差别。无文字,以刻木结绳记事。1959年至1962年米林、墨脱、隆子、察隅各县的珞巴族地区先后进行民主改革。农业生产已逐步摆脱刀耕火种的状态, 代之以牛耕等耕作技术,少数使上了机械和电力。兴办学校、广播和医疗等文教事业,培养出医生等专业人材。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发展。

珞巴族

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洛渝地区,少数分布在米林、隆子、郎县、察隅、墨脱等5县。人口为2965人(2000),其中男1484人,女1481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1人,大学本科9人,大学专科28人,中专59人,高中30人,初中207人,小学932人,扫盲班109人,未上过学1193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109人,采掘业1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1人,社会服务业1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4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2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5人。从事的职业:专业技术人员5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人,商业、服务业人员4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111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10人。珞巴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无本民族文字。是1965年8月正式确认的单一民族。主要从事农业,以耕种水稻田为主,狩猎经营在经济生活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家族婚姻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有些部落中,还实行严格的父子连名制。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