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班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班固32—92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史学家班彪之子。成年后,博通载籍。23时班彪卒,即在其《后传》基础上编写《汉书》。有人控告他“私改作国史”,被捕入京兆狱。弟班超至长安向明帝陈述其著述意图,郡守也献上班固所著书,明帝奇其才,授兰台令史。后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并命他继续编写《汉书》。建初四年(79),受命撰《白虎通义》。永元初,随大将军窦宪征匈奴,任中护军。窦宪获罪,他受牵连而死于狱中。他用20年时间基本完成《汉书》。未完成的表、志,后由其妹班昭和马续补成。它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记事始于汉高祖元年(前206),终于主莽地皇四年(23),共229年。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100篇,后人分为120卷。《汉书》是历史著作,也是史传文学,但其成就不及《史记》。班固也是辞赋家,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原有《班固集》17卷,已亡佚。明人辑有《班兰台集》。范晔《后汉书》有传。

134 班固32—92

史学家。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出身于世代簪缨、诗书继世的家庭。9岁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读书。54年,父班彪卒,回家守丧,着手整理班彪《史记后传》。58年,27岁,开始编写《汉书》工作。62年,有人上书告发他私改国史,被捕下狱。其弟超上书朝廷力辩,乃得释。汉明帝欣赏班固的史才; 任为兰台令史,次年迁为秘书郎,奉诏继父志著书,直到汉章帝建初七年(82),修成《汉书》。79年,完成汉代经学总结性著作《白虎通义》的编撰工作。89年,固以中护军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参谋军机,登燕然山,勒石记功而归。92年,窦宪以失势自杀,固被牵连免官,洛阳令种竞曾受班家奴仆侮辱,衔恨将固罗织入狱,死于狱中。所著《汉书》 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未完,后由其妹班昭续成八表,马续补作《天文志》。其遗著有明朝张溥辑《班兰台集》。


071 班固32—92

西汉史学家。所著 《汉书》中专述《地理志》2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以“地理”命名的著作。他开创了疆域地理志的体例,成为以政区记述地理内容的始祖。


035 班固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所著《汉书》,文辞渊雅,叙事详赡,与司马迁所著《史记》并称“史汉”,而有不同的文风。所作《咏史》诗,为文学史上较早的文人五言诗。又善作赋,《两都赋》名噪一时。又编纂《白虎通义》等。后人辑其杂著为《班兰台集》。

班固32—92BanGu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年少时即善属文,16岁入太学,“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后汉书·班彪传》),深为当时儒者所重。其父班彪,是当时著名学者,曾续写《史记》作《后传》65篇。班固在此基础上继续补写西汉历史,被人告发私撰国史,入狱,经其弟班超上书辩解方获释,召为兰台令史。曾随大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后窦宪获罪被杀,班固受牵入狱而死。死时《汉书》尚未完稿,经其妹班昭等续成。
《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间229年史事。它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此外,班固又以赋闻名,其《两都赋》体制宏伟,铺张扬厉,对后世京都大赋影响很大。又有赋体文《典引》,与《两都赋》都表现了为东汉统治者述颂功德的思想倾向。他还仿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作《答宾戏》,但文中批评对现实不满,“处皇世而论战国”的行为,表达了“笃志儒学,以著述为业”的志趣。其散文《封燕然山铭》,是为窦宪击匈奴纪功而作,历来为人传诵。他还有五言《咏史诗》一篇,咏萦缇救父之事,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明张溥辑有《班兰台集》,见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班固公元32—92Bangu

东汉史学家、辞赋家。字孟坚, 东汉扶风安陵 (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人。他出生在一个充满学术气氛的家庭里, 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化教养。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赋。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经九流百家之言,为他以后从事《汉书》的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他的父亲班彪一生从事续补 《史记》的工作, 写出 《后传》65篇。班彪死后, 25岁的班固继承父业, 在 《后传》的基础上开始 《汉书》的编写。后有人告发他私修国史而被捕下狱。他的弟弟班超上书替他申辩。明帝看了班固所作书稿, 很赞赏他的才能,任他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并正式命他编写《汉书》。汉章帝时,班固官玄武司马,章帝召集诸儒于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 令班固撰成 《白虎通义》。和帝永元元年,班固以中护军的身分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 后窦宪图谋叛乱,事情败露自杀。班固受牵连被免官、下狱,遂死于狱中。《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分四部分:帝纪12篇,表8篇,志10篇,列传70篇,共100篇。其中八表是班昭续作, 《天文志》是马续续作。武帝以前史实多沿用《史记》,也作了少量修改和补充。在体制上承袭《史记》而稍有变易,它改“书”为 “志”,取消 “世家”并入 “列传”。又增写了 《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由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经班固的改变和增补,确立了纪、表、志、传四种体裁的断代史体例, 成为后世编著断代史的标准形式。《汉书》全面系统地叙述了西汉高祖元年 (前206年) 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229年间的历史,展示了西汉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为后人研究西汉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汉书》思想内容上封建正统观念比较浓厚,品评人物、论断是非,基本上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恪守六经教义,缺乏《史记》那种批判精神,进步性显然不如《史记》。但它还是比较客观地记述了历史事件,在一些传记中也揭露了汉代的社会矛盾和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我国古代一些良史的实录精神。《汉书》也是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它的语言简明规范,时有骈偶文句。结构严整,善于选择典型事例对各种人物作精细刻画,因此使得一些历史人物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文学性。班固有《班孟坚集》。《汉书》自问世以来,注家很多,其中以唐代颜师古《汉书注》、清末王先谦《汉书补注》注释较为详备。解放后中华书局印行的标点本是目前流行的最佳版本。

班固32~92

东汉辞赋家,史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是当时著名学者班彪之子。年轻时入洛阳太学,研习群经,博览百家之书。他23岁时父死,在父亲的《史记后传》65篇基础上,私下撰写《汉书》。后来有人告发他私改国史,他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申述。明帝欣赏其才,召班固为兰台令史,又命他续成前书。章帝时,升为玄武司马,和诸儒讲论五经同异,撰成《白虎通德论》 和帝永元元年,他投笔从戎,跟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窦宪获罪,他也受牵连入狱,死于狱中。
《汉书》是他花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写成的史书。此书写了从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制基本沿袭《史记》,由“纪”“传”“表”“志”四个部分组成,共100篇。班固出身官宦之家,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基本上站在统治者立场上看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但对一些忠直之士和爱国之士也给予肯定的评价与称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黑暗面。文采不及《史记》,但结构严谨,自有特色,在中国史学上与文学上都有很大影响。
他也是东汉著名辞赋家,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以《两都赋》最为有名。另有《咏史诗》一首,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之一,对以后文人诗创作也颇有影响。

班固32—92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初继父修《史记后传》,因被告发私改国史,下狱。因弟超辩明其冤,获释。后召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又奉诏续成前书,历20余年,终成包举西汉一代历史的《汉书》。创立了用纪传体写断代史的方法。又著《白虎通义》,记录章帝建初四年(79年)白虎观辩论经学的结果。所作《两都赋》等影响颇大。水元元年(89年)以中护军从窦宪攻匈奴。后因窦宪获罪株连,死于狱中。明张溥辑有《班兰台集》。参见“文学”中的“班固”。


班固

东汉文学家。所撰《汉书》,描写西汉一代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艺术技巧高超,富有文采,结构谨严,疏密得体。又善作赋,以《两都赋》最著。参见“历史”中的“班固”。

班固32—92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凤安陵(今陕西咸阳)人。9岁即能属文诵诗赋,16岁入洛阳太学。其父班彪死后,继文志撰写汉书。因有人告固私改国史,捕入京兆狱。其弟班超上书辩解,后获释。明帝对其甚为赏识,召为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修史。班固潜精积思20余年,至建初(76~84)中,写成《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班固的辞赋有《两都赋》、《幽通赋》等。还有《咏史诗》,虽质木无文,但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永元元年(89)随大将军窦宪征匈奴,为中扩军。后受窦宪罪牵连而免官,入狱即死。他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和辞赋家。《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十七卷,已散佚。明人辑有《班兰台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班固32—92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9岁即能诵诗写文。博览群书,通各家之言。后召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受诏继续完成其父书,潜精积思,历20余年,修成《汉书》。记述从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间西汉430年史实。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辞渊雅,叙事详赡。学者无不诵读。书中强调帝王正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以儒家思想为依据。又与杨终等人编撰《白虎通德论》,记录章帝建初四年在白虎观经学辩论的情况。永元六年,从大将军窦宪击匈奴,为中护军。后因窦宪擅权被杀,受牵连死狱中。著有《典引》、《应机》、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现存41篇。其中《两都赋》最著名。后人辑有《班兰台集》。主张荐举官吏应重德行。反对追逐世利,“众人之逐世利,如青蝇之赴肉汁也。青蝇嗜肉汁而忘溺死,众人贪世利而陷罪祸”(《难庄论》)。强调以礼治国治身,“治身者斯须忘礼,则暴嫚入之矣;为国者一朝失礼,则荒乱及之矣”(《汉书·礼乐志》)。认为礼是圣人像情而作,“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别,为制婚姻之礼;有交接长幼之序,为制乡饮之礼;有哀死思远之情,为制丧祭之礼;有尊敬之上心,为制朝觐之礼”(同上书)。并提出乐治内礼修外,“乐以治内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同上书)。班固主张礼乐化民但不否认财富的作用。认为“财”是顺德安民的“大本”,“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汉书·食货志》),“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同上书)。

班固


班固32—92

东汉著名史学家、辞赋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县)人。班固的散文美学见解,主要见于《两都赋序》、《汉书》一些传赞以及《艺文志·诗赋略》等。班固对汉代新兴的赋体文学作了比较精到的研究。他考察了诗与赋的源流关系:“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叙述了赋体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揭示了赋体产生的时代原因,描述了汉代赋体创作的盛况,分析了汉赋大家司马相如“多虚辞滥说”的创作特色(见《汉书·司马相如传赞》),指出了汉赋“润色鸿业”(《两都赋序》)的时代特点,等等,对赋体文学思想价值与美学价值的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充分肯定了汉赋的文学成就,认为汉赋完全继承了《诗经》雅颂的传统:“……或以杼(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同上》)这一见解,虽然有对帝王的曲意逢迎也加以大力褒扬的不足,但就总体言,却基本上符合汉赋的创作实际,相对于扬雄晚年作的过多的否定来说,要显得比较客观公正。班固对屈原有独特的看法,他虽然对屈原的为人和作品也有所肯定,但明哲保身的儒家观念,使他对屈原一生的处世行事基本持否定态度。甚至对屈原艺术手法上的创新,他也反对。他把屈原的诗歌作品全部看作赋体,是对文体概念的混淆。班固相当保守的文学观,同样表现在他对司马迁的评论上:“司马迁著书成一家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义)士也”。(《典引序》)又说司马迁“其是非颇谬于圣人”(《汉书·司马迁传赞》)。这些错误的评判,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不良影响。


班固32——92

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家世儒学,其父班彪博学多才,续《史记》“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后汉书·班彪传》)班固从小受其父影响,《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班彪死后,班固承继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编撰《汉书》。后因有人诬告他私改国史,被明帝捕入京兆狱。得其弟班超上书辩解,方获释。因明帝赏识他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自明帝永平中奉诏修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终于章帝建初七年(82),撰成《汉书》。汉和帝永元元年(89),他随窦宪出征匈奴,任中护军,窦宪骄横跋扈,不久因谋反被诛,他被株连入狱而死。《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由其妹班昭等续成。《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同《史记》并称,有“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刘知几《史通·六家》)的特点。但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以儒家道德观念为标准,故对陈涉、项羽横加贬抑。班固又是东汉前期著名的辞赋家。其《两都赋》铺张扬厉,模仿“扬马”之作,开拓了写京都的题材,是西汉大赋的继续。此外还有《幽通赋》、《答宾戏》等名篇。其《咏史诗》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之一,为完整的五言体。明人张溥辑有《班兰台集》。


班固

班固32~92ban gu

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县(今渭城区正阳镇一带)人。司徒掾班彪长子。9岁能诵赋作文。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钻研九流百家之学。建武三十年(54)其父去世,开始续修父著《史记后传》。永平五年(62)有人诬告“私改国史”,被捕下狱。其弟班超上书力辨得释。后受诏为兰台令史,迁为郎官,典校秘书。奉诏完成父著史书,至章帝建初七年(82),历20余年而成《汉书》。亦有《两都赋》《白虎通义》传世。永元元年(89),被任命为中护军,从大将军窦宪远征并大败北匈奴,为窦宪撰写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额布根山)铭文,刻石记功而还。永元四年(92),窦宪擅权,在朝政斗争中失败自杀。班固亦受牵连,被罗织罪名系狱致死。时年61岁。

班固

班固 (32—92),字孟柯。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 人。早年因续写其父 《史记后传》 的著作,被人诬告私纂国史而下狱,因其弟班超上书力辩才得释。后召为兰台史令,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历二十年,完成 《汉书》,为我国第一部重要的断代史。传见 《后汉书·班固传》。其著作后人辑有 《班兰台集》。班固的文艺思想反映在对屈原和司马迁的评论上。刘安、司马迁曾对屈原为人和作品作过很高的评价,班固虽然对屈原的为人和作品有所肯定,如说: “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 但由于有 “明哲保身” 的封建思想,他对屈原的为人和作品作了不少错误的批评。如说屈原 “露才扬己,竟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分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对屈原作品的进步内容也不理解,只以“弘博丽雅”,富有文采,从艺术上肯定屈原作品,认为屈原对后代的影响只是在文采方面,“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从而说屈原不是 “明智之器”,只是 “妙才”。他对屈原作品运用神话传说也表示不满:“多称昆仓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 说明他对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缺乏认识。班固对司马迁的评论也同样表现了封建保守观点。如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土也。” 又说司马迁 “其是非颇谬于圣人。” 班固对屈原和司马迁的错误批评对后世产生了不良影响。班固对汉赋的评价也同样表现了封建正统思想。对歌功颂德的汉赋极力推崇: “或以宣上德而进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 又说 “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 他还肯定汉代 《郊祀歌》 中一些歌颂祥瑞的篇章,都表现了阿谀帝王的落后思想。不过班固论赋还是继承了儒家重视文艺讽谕作用的传统,如要求赋应 “抒下情以通讽谕”。另外,如果 《汉书·艺文志》 一些观点可作为班固的思想看,其中论述民间歌谣和 《诗经》 的观点都是可取的。如: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汉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 论《诗经》则说: “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这些论述指出了 《诗经》 和民间歌谣的共同特色是缘事有感而发。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都是很可贵的见解。《汉书·艺文志》 的观点有的和班固思想矛盾,如对屈原的评价,所以有的学者把它视为刘歆的观点。其实,即使都是刘歆的思想,班固加以整理删修,至少表明他是赞同这些观点的,那么作为班固的文艺思想论述也是成立的。

班固32~92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字孟坚。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及长,博贯九流百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立志继续完成其父班彪所撰《史记后传》,被告发私改国史,下京兆狱。弟超诣阙上书,具言著述本意,而郡亦呈上其书。明帝奇之,召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完成前所著书,遂潜精积思二十余年,修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的史传,名为《汉书》。所著文辞渊雅,叙事详瞻,继司马迁之后完善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文学方面亦著述甚丰,代表作有《两都赋》等。又撰有《白虎通义》,记录了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在白虎观辩论经学的结果。永元元年(公元89年)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任中护军,著名的《燕然勒铭》,即出自他的手笔。及宪因擅权被诛,他受牵连免官。后洛阳令种兢借机报复班氏家奴醉骂之辱,把他逮捕下狱,遂死狱中。当时《汉书》尚未完成,所余八表及《天文志》稿本散乱,复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奉汉和帝诏令续修完成。有关他的著述,后人辑有《班兰台集》。

班固32~92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其父班彪死后,续撰《史记后传》,永平五年(63年),以私改国史罪下狱,后释。召为兰台令史、典校秘书。奉召修史,历时20余年。和帝时,以中护军随窦宪征匈奴,因窦宪获罪而受株连,死于狱中。著有《汉书》百篇及诗赋等。班固有史才,与司马迁并称“班马”。其断代史《汉书》富丽典雅,叙事详赡,与《史记》并称“史汉”,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传文学。其《艺文志》,收录大量辞赋和诗文,兼具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于学术史尤有重大贡献。其辞赋多为模拟之作,如《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其中《两都赋》描写东西二都,细致具体,典雅和丽,体制宏大,开创了京都大赋一体,对张衡、左思影响较大。其《咏史》诗质木无文,但为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之一。另据白虎观会议撰成《白虎通义》(又名《白虎通德论》),有一定学术价值。

班固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九岁即能赋诗属文。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百家之言。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在其父所作《史记后传》基础上,历二十余年,修成《汉书》,文辞渊雅,叙事详赡,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章帝时多次被召入宫侍谈,对国家大事,亦常奉命发表意见。朝廷召集当代名儒讨论五经异同,班固以史官兼任记录,把讨论结果整理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与大将军窦宪有世交之谊,为窦宪幕僚。后来窦宪在政争中兵败自杀,班固亦为人所诬陷而入狱。同年死于狱中。班固还擅长作赋,所作《两都赋》、《幽通赋》 等,均负盛名。

班固32~92

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父班彪多著述,撰写《史记后传》60余篇,为班固后来著《汉书》提供了重要依据。班固遍读《史记后传》之后,又广为搜集资料,改订体例,着手编撰《汉书》。他利用任兰台令史职务之便,遍览东汉以前典籍,经过20余年的努力,到汉章帝建初中,终于大体上完成《汉书》的写作。
班固所著《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表,10志,70列传。记述了西汉至王莽覆灭230年的历史,是研究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主要史籍文献。据《后汉书·列女传·班昭》 所述,《汉书》 中8表为其妹班昭所续成,《天文志》 是由马续和班昭共同补作的。
《汉书)基本上沿袭了《史记》 本纪、列传的记事方式,去掉了 “世家” 。记载典章制度部分不再称 “书” ,而改为 “志” ,以后的纪传体史书,大都沿用“志”这一名称。《汉书》10志不为断代所限,每叙述一事都追本溯源,这是汉书》的特点和长处。《汉书》10志与 《史记》8书相比,有合并也有新增。如将 《律书》 、《历书》合为 《律历志》 ,将 《礼书》 和 《乐书》合为 《礼乐志》 ; 改 《平准书》 为 《食货志》 ,增加了许多新内容,提供了西汉以前经济制度的重要资料。新增 《刑法志》 、《五行志》 、《地理志》 、《艺文志》 ,除 《五行志》讲阴阳五行、祥灾怪异之外,《刑法志》是记载古代刑法的重要史料。《地理志》 是叙述地理沿革的重要资料。《艺文志》是最早的目录学著录,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后世史志也多沿用 《汉书》诸志的名目。
《汉书》 承袭 《史记》并有创新,且记事系统而详尽,故为后世史家所称道。如范晔说 《汉书》 “文赡而事详” 。《汉书》 的出现,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影响至为深远。不过 《汉书》也有其缺陷,思想观点偏于保守,叙事以封建正统思想为准则,极力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汉代统治者歌功颂德树碑立传,而掩盖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
班固除著 《汉书》外,还奉汉章帝之命据诸儒论《五经》异同,写成 《白虎通义》一书,宣扬董仲舒的 “天人合一” 说及谶纬迷信、“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观念。永元四年(92年)因附窦宪被牵连入狱,死于狱中。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