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理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43 理学

亦称“道学”。宋明儒家哲学思想。汉儒治经侧重名物训诂,宋儒则多以阐释文理、兼谈性命为主,故有此称。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至朱熹始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认为“理”先天地而存在,作学问就是“即物而穷理”。陆九渊的观点与程朱学派对立,认为“心”为宇宙万物之本,为学要“明本心”、“致良知”。明代王守仁发展此说,形成了陆王派。后遭张载气一元论的反对。

理学

亦称“道学”。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宋儒在诠释儒家经典过程中,一反汉儒偏重章句训诂的学风,以讲求儒学经义、探求名理兼谈性命为主,故理学又称“义理之学”。北宋张载说“义理之学,亦须深沈方有造,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经学理窟·义理》),意即谓理学是具轻深的思维理论和较高哲理性的学说。自魏晋以来,儒学中衰,佛道兴起。至唐朝中期韩愈力排佛道,鼓吹儒家道统,力求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发宋明理学之端。和以往哲学相比,理学具有糅合儒、道、佛三教归一的特点,它以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同时吸收佛学和道教的理论思维作为补充。宋初名儒胡瑗、孙复、石介曾在太学任教,训释经典,大力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宣扬儒家道统说,开宋代以义理解经的风气,对当时士大夫影响很大,有“理学三先生”之称。但理学的实际创始人为北宋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周敦颐结合儒道,阐释心性道理概念,在《太极图·易说》和《易通》中,以简洁的语言论述了宇宙生成和万物化生,提出了一切本于“太极”的观点,认为世界是从抽象无形的太极那里派生出来的。他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成为宋代理学的基本范畴。其弟子程颢、程颐把“无极”、“太极”解释成为 “道”或“天理”,提出了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的命题,认为世界万物皆从“理”而产生,并进一步发挥了心性之说,构筑了理学的理论体系。而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发挥了程颐的思想,指出:“未有天理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朱子全书》 卷49) 理是先天地而存在的,把抽象的 “理”提到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为学主“即物穷理”,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与朱熹同时代的有陆九渊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一派。陆九渊发挥了程颢的思想,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他以“发明本心”为宗旨,奠定了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理论基础。明代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认为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 “良知”、“灵明” 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为学主 “致良知”,并强调“知行合一”说。在宋明时期,围绕对“理”的释义分歧,展开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论争。北宋张载认为“理”是物质(气)的运动规律,“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正蒙·太和》)。南宋陈亮也明确提出“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万物之间者也” ( 《勉强行道大有功》)。明王廷相认为“理”是“气”的运动变化的规律,“理”不能离 “气”而单独存在。批评了程、朱学派所主的理本气末的观点。宋明理学把封建制度及其伦理纲常膨胀为宇宙本体,从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封建制度的合理性和神圣性,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者所钦定的官方哲学。至元代,朱陆思想合流,清代渐趋衰落。其影响长达六七百年之久。重要著作有 《太极图说》、《二程全书》、《朱子大全》、《朱子语类》、《四书集注》、《象山先生全集》、《王文成公全书》 等。

理学

亦称“道学”。宋明儒学思想。汉儒治经专事名物训诂,宋儒讲究义理,兼谈心性。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为实际创始人,朱熹为集大成者,建立一个以理为万物本体的理论体系。陆九渊、王守仁则力主“心外无理”,“心即理”,建立了以心为本的理论体系。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