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理虚元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理虚元鉴内科著作。明汪绮石撰。二卷。绮石以 《内经》 为宗,博采朱丹溪、李东垣等学说,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于公元十七世纪撰成此书,约二万四千字。上卷介绍虚劳诊断、病原及各种症候的辨析与治疗方法。下卷记述虚劳病机,提出了治疗虚劳的 “三本”、“二统”理论。“三本”即肺、脾、肾三脏,前人论脾肾者居多,论肺者少,而汪氏则独详于肺。“二统”即阳虚统于脾,阴虚统于肺。治脾宜甘温而不宜太热,治肺宜清润疏降,方能“清金保肺”。本书文字简要,重点突出,对虚劳病辨证、审脉、立法、处方以及预防措施均有论述。作者自出机杼,对中医虚损学说之发展,及完善虚损治法,影响颇大,为后人所重。有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一九三九年上海卫生局铅印本。 理虚元鉴二卷。明汪绮石 (生卒年不详)撰。汪绮石,事迹不详,据其门人为此书所作序言,当为明末人。此书上卷论虚劳诊断、病原、治证。下卷论虚劳之证病机、方药等。书中提出虚有三本,即肺、脾、肾。前人治虚,李东垣主张补脾,朱丹溪主张滋阴,而薛己则主张补火。三家各有所偏,此书参合折中而用。因前人于补脾补肾已多有论述,故此书独于清金保肺详加阐明。治虚之法,归于二统,即阳虚统于脾,阴虚统于肺。认为专补肾水,不如补肺以滋其源;专补命火,不如补脾以健其中。作者于虚损之证,独有发挥,不泥古,不偏执,对后世颇有启迪影响,为医家所重。有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慈溪何氏刊本,光绪中钱塘葛氏重刊本,1939年上海卫生局铅印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1981年江苏科技出版社铅印校注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