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琵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琵琶又作批把。弹拨乐器。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日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汉应劭《风俗通义》: “此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批把,因以为名。长三尺五寸,法天地人与五行;四弦,象四时。”晋傅玄《琵琶赋》:“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故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之乐。今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之象也;盘圆柄直,阴阳之序也;柱十有二,配律吕也;四弦,法四时也。以方语目之,故云琵琶,取其易传于外国也。”其来源说法不一,形制、品种多样。大体可分为圆形音箱和半梨形音箱两个系统。宋陈旸《乐书·乐图论》即载有大琵琶、小琵琶、直颈琵琶、曲颈琵琶、秦汉琵琶、龟兹琵琶等多种名目,并绘其图形。*敦煌石窟、*高昌石窟、*龟兹石窟壁画中,均绘有很多演奏琵琶的图像。弹时用拨或手。隋唐时主要用于歌舞伴奏,高昌乐、龟兹乐、疏勒乐、安国乐、天竺乐等均用之。宋元时也用于说唱、戏曲伴奏。琵琶传至今日,又有更大发展。 琵琶民间拨奏弦鸣乐器。古时将右手向前弹出曰“琵”,向后弹进曰“琶”,是弹奏时的两个基本手法。凡是用这种两个手法抱在怀中弹奏的乐器,在早期都称为琵琶。琵琶主要有圆形音箱和半梨形音箱两种。相传在秦末时就已有了圆形琵琶,到隋唐时代,琵琶已经用于歌舞的伴奏,用拨子弹奏,节奏鲜明。到了宋元时代,因说唱、戏曲的兴起,琵琶的音域也逐渐扩大,演奏形式由横弹改为竖弹;弃掉拨子,用手指弹奏,大大提高了琵琶的表现力。琵琶曲有大曲小曲之分,大曲又有文武之分。文曲宜于表现文静细腻、柔和美妙的情趣,如《汉宫秋月》、《夕阳箫鼓》;武曲适于表现威武雄健、豪放爽朗的气概,如 《十面埋伏》等。 琵琶中国古代弦乐器。其形制及来源有多种。其一,为圆体而长颈,四弦,有十二柱,合为二十声,用木片拨奏。始于秦代,秦始皇大征民夫修长城,百姓嗟怨,在鼗鼓上安弦而弹奏,伴歌以示不满,又称 “秦汉子”。至唐初,复弃木拨而用手弹奏, 故又称“琵琶”。 另一种, 其体似筝, 四弦,施柱弹之。始于汉代,与昆弥和亲,遣乌孙公主出塞,遂仿筝、筑之体而制,以便于马背弹奏者。至唐代称为“云和琵琶”,增为十二弦。有乐师裴神符最擅弹奏,并自制《胜蛮奴》、《火凤》、《倾杯乐》等三曲,声调清美,深得唐太宗赏识。第三种为弯头、长颈、宽腹、圆背,亦为四弦,而有十三品,其体大小不等。唐代,杨贵妃善弹之。天宝年间(742—756),宦官白秀正在西蜀得一双凤琵琶,归献杨贵妃,曾在梨园独奏,音韵凄清,如飘云外。当时诸王、公主等权贵,争为其弟子。到宋代,宋太宗最喜爱琵琶,曾将四弦者增为五弦,以比于琴,并加十二柱隔之。上隔四柱为浊声 (即低音),下隔四柱为清声 (高音),中间为正声 (中音)。又亲制琵琶弹奏曲多种,如《凤来仪》、《九曲清》、《朝天乐》、《奉宸欢》、《寰海清》、《宴蓬莱》、《帝台春》等皆是。至元代,蒙古军队远征西域,又得到三十六弦、七十二弦两种琵琶,为中原所无。其他琵琶,又有二弦、六弦、七弦、八弦等多种,流传于民间。此外,南北朝时,由西域还传入一种“曲项琵琶”,又称“胡琵琶”,到唐代亦较为流行,宋代尤盛,教坊奏乐多用之。今之琵琶,除专称外,又分出月琴、阮咸、秦琴、三弦等不同品种。 琵琶Pipa中国弹拨乐器。早在秦、汉时已有琵琶的名称(当时亦写作批把),但当时所称“琵琶”是弹拨乐器的总称。现代的琵琶大约在公元5世纪左右由西域传入,隋唐时已基本定型并广泛流传,据史籍记载,唐代宫廷十部乐中有八部乐的乐队编制中配置了琵琶,唐人段安节所著的《乐府杂录》中,生动地记载了唐代市民们在街道上搭台举行琵琶演奏比赛的盛况,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更是细致的描绘了琵琶演奏的技艺,由此可见琵琶已成为当时音乐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乐器,演奏技巧也已高度发展。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趋统一。现代的琵琶为木质半梨形音箱,四弦,六相24(或25)品(最多者有安装28品的),相邻的相和品之间的音程关系均为半音,按十二平均律定音。演奏时将琴身竖立在左腿上,左手持琴并用左手指按弦,右手手指戴假指甲拨弦发音。传统的琵琶用丝弦,现均用金属或尼龙弦,四条弦由细到粗分别称为子弦、中弦、老弦和缠弦,其定音为a、e、d、A。用五线谱记谱时用大谱表,或在一行谱表中用更换谱号的方法记谱。琵琶的音域为A—#g2(24品琵琶)或a2(25品琵琶)、c3(28品琵琶),分为四个音区,低音区A—g,音色深沉、浑厚,余音较长;中音区a—d2,音色明朗、圆润;高音区d2—a2,音色脆而亮;b2以上为极高音区,发音纤细而干。琵琶的左、右两手均有高度发展的演奏技巧,左手除按音外,还有吟(按弦时左右摇动,使得到颤动的余音)、打(用手指打弦,使发出轻微的音)、推(用指横推弦,使弦逐渐繃紧而将音逐渐升高,产生无级滑音的效果)、绞(用手指将相邻的二条弦或三、四条弦绞在一起而使发出一种噪音);右手技巧有:弹(食指向外弹弦)、挑(大指向内挑弦)、勾、抹、双弹、双挑、分、滚、轮、扫、划、拂、摇指等。琵琶还能演奏双音及三音或四音和弦,在乐队中不但经常作为主要旋律乐器,也常用作和声性的伴奏乐器。 琵琶琵琶是拨奏弦鸣乐器。由秦代的“弦北鼓”发展而来,本作“批把”。汉代刘熙在《释名·释乐器》中写到:“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经过历代的不断完善,到唐宋时期才逐渐形成现代的形制。音箱呈半梨形,以桐木板蒙面,琴颈向后弯曲,颈与面板上“相”和“品”,张弦四根。原演奏姿势为横抱,现改为竖抱; 奏法由拨子弹奏改为右手五指(近年多带假指甲)弹奏。琵琶的定弦现为缠弦定A、老弦定d、中弦定e、子弦定a。六相二十三品琵琶的音域为A—d3可超过三个八度。低音区音色粗犷、低沉; 中音区音色明亮、柔美; 高音区音色清脆、坚实。琵琶的弹奏技法极为丰富,主要为右手的弹挑、扫拂、摭分、抹勾、轮、滚、摇等; 左手的吟、揉、推、拉、带、打、擞等。琵琶还有一些特殊的技法如煞弦、绞弦、拍、提、摘等,是依靠左右手配合演奏出噪音,在乐曲中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常用于武曲渲染气氛。琵琶的表现力丰富,既能独奏、又能伴奏,也是民族器乐合奏中的重要弹拨乐器。著名的琵琶古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月儿高》、《阳春古曲》、《飞花点翠》、《海青拿天鹅》、《龙船》、《大浪淘沙》、《夕阳箫鼓》。近现代新编曲目有《改进操》、《虚籁》、《彝族舞曲》、《狼牙山五壮士》、《天山之春》、《火把节之夜》、《草原英雄小姐妹》、《浏阳河》等。
琵琶拨弦乐器。音箱呈半梨形,以桐木板蒙面,琴颈向后弯曲,颈与面板上设“相”和“品”,张4弦,按四、五度关系定弦。演奏方法为竖抱,5手指弹奏,为独奏和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近代通行的琵琶为4相13品,现增至6相23品,能奏所有半音。 琵琶中国民族弹拨乐器。大致源于秦“弦鼗”,后改进自印度传入的曲项琵琶。琴体4部分(共鸣箱、相、品、弦),曲项,梨形,张弦4根,约长97~100 cm。4世纪定为4弦4柱(相);明代4相9品;清代4相10品;本世纪初12品至6相18品,音域3个8度;1949年以后6相25品,12个半音。琵琶曲分大曲、小曲,代表曲目:《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鹅》、《将军令》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