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琼剧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琼剧

琼剧是海南省的民间戏剧,也称琼州戏、海南戏,是岭南四大剧种之一,深受广大海南人民的喜爱,在东南亚一带的海南华侨和华裔都喜欢听、唱,由此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剧目。
琼剧历史悠久,与粤剧、潮剧、汉剧合称为岭南四大剧种,属南戏一支。明末清初,当时就流行用土语演戏了,而这土戏就是琼剧的前身。它吸收闽南戏、广东潮州正音戏和海南民歌、道坛乐曲而逐步形成了琼剧。琼剧诞生后,主要流行于海南岛各县,1851-1908年(清咸丰至光绪年间),开始向海外和国内一些地区传播,雷州半岛也十分流行,其后随华侨出洋传入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地区。现在南洋群岛还有一些戏班戏团在演出琼剧。
琼剧的艺术遗产丰富。它的传统剧目分三部分:一是文戏(以唱功为主),如《槐荫记》、《琵琶记》等八百多出;二是武戏(以做功、武打为主),如《杨家将》、《封神演义》等历史、神话小说戏等四百多出;三是文明戏,又称时装旗袍戏,如《空谷兰》、《断肠草》等一百三十多出。经过整理、改编、创作和移植其他剧种的古装、现代剧目总有一千五百多出。还出现了一批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如《红叶题诗》、《张文秀》、《搜书院》、《狗衔金钗》等。这些剧目,故事动人,唱词通俗易懂,又富有哲理。
琼剧的行当角色为生、旦、净、末、丑、杂六大行当。文戏的小生大都手执白纸小扇,以示文雅、潇洒。花生鼻梁只涂小块白粉,扇子往往插于颈间,脚多于前后左右伸缩,以表轻浮放荡,表演不大讲究。生、末登帐、升堂,往往踢开袍角,叠上碎步。武戏的开功属南派,使用铁、铜武器,还掺有杂技、魔术的表演。清同治、光绪年间的大武生,曾使用十多件武器,玩空中飞人、剖腹抽肠、吐火吞火、飞剑穿柱等杂技和魔术。
琼剧唱腔曲调优美,慷慨激昂,悲伤忧愁,喜怒哀乐,尽在曲中。它的板腔分为“程腔”、“中板”、“苦叹板”、“腔类”、“专腔专用类”等五大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创造了一些板腔。如新创造的“古腔”、是从“反线中板”演变而来的,同时也吸收了“程腔”和其他一些板腔成分,曲调沉吟哀怨,声腔如滚滚江水,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新板腔。
琼剧表演程式灵活多变,各行当历史上都有一批名优问世。如林道修、陈华、红梅、梁家良、王英蓉等著名演员,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现在,除海南琼剧院外,全岛十八个县市都有专业的琼剧团,从事琼剧艺术活动的人数达两千多人,许多乡村和圩镇都成立业余琼剧团,演出活动十分活跃。近些年来,虽然电视和音乐茶座逐步普及,但琼剧仍以它的独特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观众,无论在城镇还是在乡村演出,经常是人山人海,气氛热烈。

琼剧

又名海南戏。是明代在海南流行的杂剧的基础上,吸收闽南戏、徽调、昆腔等逐渐形成的一个弋阳腔支系的地方剧种。传统剧目有二部分:文戏(唱曲戏)源于弋阳腔,杂以四平、青阳二腔,属曲牌体制,滚唱发达,带帮腔,主要剧目有《槐荫记》、《金丸记》等;武戏 (科白戏) 主要剧目有《八仙庆寿》、《六国封相》等。其曲调可分两个部分,前期是带帮腔的曲牌体,后期演化成板腔体。琼剧的乐器,丝弦类有竹胡、二弦、椰胡等,弹拨类有三弦、月琴、琵琶等,还有一些管吹类、打击乐类乐器。

琼剧

戏曲剧种。又名“海南戏”,广东4大剧种之一,因源于海南琼州,故名“琼剧”,流行于海南及雷州半岛的部分地区。它是弋阳腔系的一支,由明中叶,从江西传入海南的弋阳腔,吸收闽南地方戏、徽调、潮州正音戏及当地民歌小调、歌舞八音等乐曲发展而成。原为曲联体,有帮唱和滚唱,后来改为板式变化体,板腔体计有中板、程途、苦叹板、腔类、专腔5类,共39种。旦、净演唱用假嗓,其余行当用真嗓。伴奏文场有竹胡、三弦、大管箫等,武场有花鼓、群子鼓、高边锣、梆板等30余种。传统与现代戏,计有1500多出,其中文戏有《金丸记》、《陈三五娘》等800多个,武戏有《八仙庆寿》、《十字坡》等400多个,文明戏有100多个。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