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生态农业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shengtai nongye

以生态经济原理为指导的农业生产体系。强调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提高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效率,注意保护生态与农业环境。我国目前所提倡的生态农业,实际上是一种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农业生产体系。如,因地制宜,合理组织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 以及建立、推广基塘系统、多层养鱼、胶茶结构、林参组合等一系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都较高的经营模式。合理的经营可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不断提高,称为良性循环; 不合理的经营可导致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日趋下降,称为恶性循环。


生态农业shengtai nongye

依据现代生态学的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现代生态学认为,农业生产是一个系统,即由农业生物、农业资源环境和人共同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它包括农、林、牧、副、渔等不同的亚系统。在各亚系统内部和亚系统之间,以及农业系统和外部系统之间,广泛存在着不停顿的能量转化、物质循环和信息控制过程,从而使系统处于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之中,共存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多种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形成了复杂的网络结构体系,并保持着系统的平衡。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农业的研究,引起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高度重视。这是因为,以机械化、化肥化为主要标志的“石油农业”是依赖投入高能量获得高产量。例如,施入大量矿物燃料转化来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质来换取高产量。“石油农业”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然而,也提高了农业成本,造成了能源的紧张,并由于过多使用化肥和农药等物质,使土壤结构破坏,有机质含量降低。高毒残留农药还污染了生态环境,使有益昆虫、青蛙、鸟类的数量急剧下降,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自然生态平衡。“生态农业”则不同于“石油农业”,它尽可能地减少农药、化肥、除草剂的使用,更多地依靠系统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来发展农业。以系统内生物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来控制有害物种和净化环境。它的理论基础是不断提高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的效率和氮资源转化为蛋白质的效率,加速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使整个系统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保持持续的最大生产效率,并保证了环境和产品的洁净、无污染、无毒性,从而达到了保护农业环境的目的。由于生态农业是低投入、高效益的自我维持系统,因而它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生态农业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中国农业历来以有机农业为特征,便于接受生态农业的思想。早在10世纪初,在珠江三角洲出现的“桑基渔塘”的结合形式,就是生态农业的 一种雏形。生态农业没有固定的格式,各地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可以因地制宜地形成丰富、多样的、不同特色的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

符合生态学原理,具有较好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的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亦可视为生态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它的基本任务是根据生态学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经济规律,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和近代农业生物、农业工程科技成果,调控人、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合理组合农、林、牧、副、渔、加工业等生产结构,以尽量少的投入,通过提高太阳能利用率、生物能转化率及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等, 达到改善环境,并生产出各种更多更好的农产品,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的目的。
产生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也逐步走向科学化、专业化、商业化、集约化和知识化。70年代的农业生产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石油农业”的黄金时代,对缓和世界性粮食供需矛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种形势下,在农业生产全局上又出现了新的矛盾: ❶耗能增大。70年代世界粮食生产平均年增长率为3.35%,而化肥用量增长率达6.4%,美国仅玉米生产每公顷投入氮肥1970年比1945年增长16倍,发展中国家1961~1978年用化肥量年增长率达12%。
❷资源破坏。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公布,目前,世界每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退化土地约600万公顷,土壤富化现象直接原因是来自增施化肥。
❸环境污染。据世界卫生组织1977年报道,在世界19个国家中,每年发生农药中毒达50万次,死亡5000多人,而害虫产生抗性,更加猖獗。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特别是随着世界性石油危机的出现,现代化农业中的矛盾更加激化。很多学者呼吁,要保护自然资源的永续生产能力,必须拯救农业,提出了“有机农业”、“生物农业”和“生态农业”等途径,形成了与“石油农业”相对峙的局面。
生态农业是60年代后期首先由美国密苏里大学的教授们提出的,并发起了生态农业运动,在世界一些国家开展了试验和推广。特别是菲律宾马雅生态农场获得成功之后,相继在世界范围形成了生态农业新潮流。美、英、德、瑞士和菲律宾、泰国、印度等国家先后兴建了一批生态农场,取得了多种效益。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历来以有机农业为核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机械、化肥农药等投入的增加,在消耗能源、破坏资源和污染环境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也很突出。面对当今世界生态农业的潮流,各地也开始在继承有机农业的基础上,进行了生态农业建设,出现了生态户、生态村、生态农场及生态县等典型,开拓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基本特点 第一,生态农业生产是多成分的,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结合;第二,较多的农业生产的物质返还本系统,通过食物链网络化,以维持系统的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提高系统的再生功能和稳定性,促进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第三,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包括光、热、水、土、地理空间及其他物质资源,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在其自然资源条件和传统的有机农业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除具有上述三个特点外,还有其自己的特点:❶在水土资源利用上,加强资源的多层次、多方位和重复的开发利用,促进农业物质和能量有效转换,保护自然资源的永续生产能力;
❷在能源资源利用上,以尽量利用自然能源和可再生的生物能源为主,辅以必要的商品能源;
❸在物质循环上,充分发挥复合生态系统“内循环效益”,实现少投入、多产出、低耗能,防止环境污染。所以,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包括了能量流,物质流和经济流等多方面内容,具有生物-生态-经济的复合生态经济特征。
中国生态农业的类型 归纳起来有: ❶多层次利用类型,主要以桑基鱼塘模式为代表。这种类型主要在珠江三角洲一带。这些地区地势低洼,水患严重,根据这个特点,把洼地挖深为塘,泥土覆于四周成基,塘内养鱼,基面种植作物,形成“基种桑,塘养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生产格局。现在已发展成蔗基鱼塘、果基鱼塘、菜基鱼塘等多种基塘人工生态系统。
❷良性循环类型,以江苏省海安县为代表。做法是以饲料、养殖和沼气生产为中心,把动物、农作物和菌类的生产过程组成循环系统,使投入的能量和物质在系统内多次利用。其主要内容包括向农户提供科学配方的配合饲料;将鸡粪、蚕粪掺入配合饲料喂猪;用猪粪和秸秆生产沼气,用牛粪、沼渣养蚯蚓;用秸秆、棉子壳和沼渣生产食用菌;用菌糠喂猪等,做到多级利用,循环生产。
❸立体空间利用类型,主要是土地的主体、多层次开发利用,采用多层种植,实行木本、草本植物间作,高秆与低棵作物间作,农林牧结合开发。如四川省丰都县建国乡在梯田上桑树与花生间作,充分利用了高低层光资源和深、浅层土壤水分与养分;花生根瘤固氮,补氮肥于桑,桑叶遮阳又补湿于花生,互相增补,利用了土地资源纵向优势。
❹庭院经济类型,主要是发展以庭院为基地的家庭生态农业。传统经营是把家庭设计成多层次利用,第一层次是农舍前后种树、种竹、种菜;第二层次是园圃,编篱为圃,“间以枳秸”,篱下种药、种菜;第三层次是水滨隙地,“丝瓜宜近水”,“黄瓜傍水为棚”;第四层次是家庭养殖。现在中国各地推广的庭院经济则主要是在继承传统经营的基础上,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家庭生态农业。
沼气既能为家庭炊事及照明提供能源,又能为种植业、养殖业提供肥料和饲料,还能处理农作物残渣和人、畜粪便,净化、美观环境,因此成为现代庭院生态农业生产体系的中心环节。


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

以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与平衡为基本特征的农业, 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种形式。它根据农业生态学原理, 把农业生产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从生物和环境的结合上, 通过合理安排农业的生态经济结构, 充分发挥其能量多级转化和物质再生的功能, 创造出高产量、少污染的多种农产品,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生态农业在生态学原理上相通于有机农业, 又高于有机农业。它不排斥使用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无机农业”的手段, 能兼取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之长, 避二者之短, 使农业生产符合社会经济规律和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要求。
生态农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以农业机械化、化学化为主要特征的“石油农业”有了迅猛的发展, 其实质是以高能量的投入换取农业的高产量。石油农业的形成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大发展, 但也带来了很大的弊端: 它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 使不可再生的能源急剧耗费,造成环境污染, 形成农业生态的恶性循环。这些就为生态农业的产生提供了客观依据。20世纪60年代, 生态农业的概念一提出, 就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加强了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和生产试验。有的国家已经举办了一批生态农场,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源, 建立各种人工生态系统的有效生产基地, 并且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一些未来学家们认为未来农业的象征不是拖拉机、化肥和农药, 而是生态平衡。有的学者指出, 世界农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即生态农业的阶段。
中国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见彩图24)——植桑养蚕和池塘养鱼相结合,就是生态农业的一种雏形。其做法是近塘植桑,桑叶养蚕, 蚕沙喂鱼, 塘泥肥桑,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既保持了生物的稳定再生, 又达到了很高的综合生产效率。“桑基鱼塘”方式的逐步扩展,出现了蔗基鱼塘、果基鱼塘、菜基鱼塘、稻基鱼塘等方式。它的具体组合形式也不断丰富, 并向多样化发展。例如在生态农业的循环系统中又加进了沼气利用的环节, 使植物转化太阳能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使农村物质的利用更加充分有效。中国一些地区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所带来的生态平衡破坏和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已日益严重, 发展生态农业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中国有几千年的有机农业传统, 有沤制圈肥、翻压绿肥、轮作倒茬、合理密植等成功的经验, 实行生态农业具有有利的条件。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只要把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农业的先进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组成优化的生态系统, 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生态农业没有固定的模式, 中国幅员广大, 自然、经济条件因地因时而异, 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 因地制宜确定具体形式和做法, 方可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

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兼顾资源、环境、效率和效益的综合性农业。生态农业是包括农林牧副渔及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复合农业体系,以协调资源环境状况为主要前提,重视整体效率,根据生物与环境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组织生产,使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相结合,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产生背景 世界农业的发展在原始农业之后经历了传统农业和石油农业阶段。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不能适应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 石油农业又带来能源紧张、能效率下降、环境污染等问题。据联合国资料表明: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按现在使用的速度约能维持37年; 如把未探明储量考虑在内,大致能维持117年。化肥的效率也在下降,1950~1980年前后,每吨化肥增产粮食由148吨下降为58吨,下降率达30.1%。加之森林破坏、水资源紧缺、耕地日益减少,依靠扩大耕地发展农业的潜力极小。于是出现了有机农业、生物动力农业、生态农业、自然农业等各种替代农业的探索。在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虽然具有一定的生态合理性,但囿于人口压力或对生态规律认识不足,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掠夺式经营,滥垦乱伐,只取不补,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资源衰退、环境恶化,大大限制了农业的增长潜力。这种状况迫使人们思考、探索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十字型农业、飞鸟型农业、生态农业等许多设想和试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其中生态农业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基本特征 中国的生态农业是根据中国国情,吸取西方石油农业的经验教训建立起来的新型农业。它既不同于西方的生态农业,又有别于中国的传统农业。它具有如下特征: ❶整体性。生态农业是多组分、多层次、多部门相互结合构成的一个整体,表现为农林牧渔多种经营、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发展乡镇企业; 由通常所谓的生态户(村)、生态县、生态区域构成的多层结构,通过生物组合调控、结构功能调控和环境调控实现协调统一。
❷持续性。生态农业把农业生产与资源永续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相协调,建立良性的物质循环体系,使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许多生态农户通过巧接食物链,提高能量物质转化效率,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又净化了环境; 许多生态县、区从区域治理着手,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❸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集约型的农业。它以生物学和生物技术措施为基础,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获得较多的农产品输出。生态农业多功能、高效率的实现常要借助系统工程的方法为其诊断和决策。
❹生态农业是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农业。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应从当地农村的社会经济水平出发,采取相应对策,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如在贫困地区,着重引进科学技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疏通致富渠道,注意防止自然资源的破坏,而在富裕地区,由于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破坏加重,农业出现萎缩。生态农业的建设应建立在高度发达的技术和充裕资金基础上,注意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以避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生态农业模式 中国农村各地兴起的生态农业,形式多样,就生态户、村一级的生态农业模式,可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❶立体利用型。根据生态位原理,将不同种生物组合成立体结构,如林粮间作、胶茶间作、果菇间作、稻萍鱼共生、水体多层次混合养殖等,以充分利用空间资源。
❷循环利用型。根据食物链原理,利用不同食性的动物和微生物,分级利用各种农业生物物质,增加产品产出。如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菌糠饲养牲畜,牲畜粪便作沼气原料,产气后的沼水养鱼,沼渣作肥实现多级利用,既解决农村生产能源,缓和饲料、肥料与燃料的矛盾,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同时,还具有护保山林、净化环境和培肥土壤的生态功能。
❸综合利用型。农林牧协调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相结合的综合利用模式,如桑基渔塘,利用田基种桑养蚕,种草养畜,蚕沙、畜粪养鱼,鱼粪、塘泥肥田,水陆物质循环利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加工业联成一体。此外,还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庭院生态农业体系。

生态农业Shengtai nongye

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为前提,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规划、组织和经营的一种新型农业。生态农业这一概念是美国密苏里大学土壤学教授威廉姆·艾布瑞克特于1971年首次提出的,被认为是继石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半个世纪以来,在发达国家得到迅速发展的石油农业,由于其实质是以高能量换取高产量,逐渐显出弊端,加剧了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使农业的发展陷入困境。而生态农业正是对石油农业反思后的选择。它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不仅克服了石油农业的弱点,发挥了其优越性,而且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种套种等优良传统,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我国数千年的传统农业,是建立在对资源永续利用基础上的,能自我维持的农业系统,具有一定的生态合理性。如生物防治病虫害,用地养地结合等,为建设中国式生态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的生态农业应具有以下特征:❶建立在可更新资源基础上,与当地农业环境资源组合相适应。
❷以一业为主,农、林、牧、渔、加工各业之间相互协调,全面发展。
❸利用共生相养,合理配置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实现立体种植、混合喂养、结构合理。
❹无“废物”、无污染。循环利用“废物”,使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增加产品产出,开展以生物为主的综合防治,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以农家肥、绿肥等有机肥为主,合理施用化肥,既要增产,又要提高经济效益。
❺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集约化农业。
❻是以内部调控为主,外部调控为辅的人工生态系统。
❼是全面规划,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的整体农业。


生态农业Shengtai nongye

遵循生态经济学和生态规律发展的农业模式。它是以中国传统有机农业为主体、赋予知识密集型和集约化等现代农业内容,主要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 促进物质在农业体系中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实现以合理的投入获取较大产出,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是作为二十世纪中期的“石油农业”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概念,由美国土壤学家威廉·阿博雷克特于1971年首先提出。被认为是继“石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不仅避免了石油农业的弊端,并发挥其优越性,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它既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又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和高效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 是先进的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农业

在生产和经营中运用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及近代科技成就创建的一种农业生产体系。力求以低输入夺取高效益,因地制宜合理组合农林牧副渔等比例,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农业理论的实践检验还不够,其科学概念尚待进一步完善和统一。

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

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20世纪70年代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生态农业

以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的理论为依据,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管理和进行农业生产,为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近年来出现的新事物,是我国传统农业的飞跃。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目的,是不断地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加速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的运动和循环,兴利除弊,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生态农业具有省资源、省能耗、经济效益高、环境生态破坏小的综合效果,因而是农业发展最科学的道路选择。正是由于生态农业的显著优点,20世纪60年代提出这一概念后,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响应。我国也极为重视生态农业的开发,北京大兴县生态农业的研究和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为我国农业战略发展道路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指兼顾资源、效率、环境和效益的农业。生态农业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农业和石油农业,它摒弃了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不能适应人口急剧增长的现实,也摒弃了石油带来的能源紧张、能效下降、环境污染等问题。生态农业根据生物与环境间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源物质高效运转、保持生态平衡等原则安排生产,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将保护环境与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并重,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
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一是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指生态农业是多层次、多组分、各部门相互结合构成的一个整体,是将农林牧副渔和乡镇企业等完全结合在一起的复合体系。二是持续性。生态农业一方面实现农业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另一方面又要改善自然环境,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又有效地保护了环境。三是知识密集型。生态农业以现代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生态学为基础,综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生态农业的高效率和高产出。
生态农业的产生背景。农业生产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石油农业等几个阶段。由传统农业和石油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如能源短缺、资源利用率低、环境的破坏、耕地的减少等。面对现代社会人口急剧膨胀的现状,促使世界各国思考新的农业模式。于是一系列新的设想被提出来,如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动力农业、飞鸟型农业、十字型农业以及生态农业等。其中生态农业的设想受到了最为广泛的关注。
生态农业的基本模式。一般可归纳为三种。第一种类型为立体利用型,即将不同种生物组合成立体结构,以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例如林粮间作,稻藻鱼共生,水体多层次养殖等。第二种类型为循环利用型。将不同食性的生物依次排列在食物链上,逐级利用农业生产物质,增加利用率。三为综合利用型,即农林牧协调发展,种植、养殖和加工相结合的综合利用模式。

生态农业

强调农业的发展必须注重生态平衡,主张产业结构多元化、产品无污染无公害等。自治区系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工业发展滞后,因而土地、水源和空气的原始状态保持较好,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五好农村建设,是生态农业的萌芽和开始。80年代以后出现在和田农村的“千里葡萄长廊”,既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又能美化和净化环境。90年代以来实施的“哈密瓜蔬菜无公害丰产示范工程”已创产值10.39亿元,青河县的“‘青格里’系列绿色食品”已取得了国家A级绿色食品证书。与此同时,国家还在全国进行生态农业的试点:“九五”期间,沙湾县为试点之一,已建立了7个生态农业乡,200个生态农业村,2.5万户生态农业户;“十五”期间,哈密市又被国家确定为第一批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市。通过两期试点后,生态农业的建设正在自治区全面展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4:5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