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生物浓缩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生物浓缩shengwu nongsuo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生物浓缩的程度用浓缩系数表示。浓缩系数是某种毒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与环境中浓度的比值。生物体吸收环境中的物质大致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各种藻类、菌类和各种原生动物,主要靠体表直接吸收;二是高等植物,主要靠根来吸收,叶表面和茎表面也有一定的吸收能力;三是大多数动物,主要靠吞食。前两种途径是直接从环境中摄取,后一种途径必须通过食物链完成。各种物质进入生物体内,即参加生理代谢过程。其中生命必需的物质,部分参与了生物体的构成,多余的必需物质和非生命所需的物质中,易分解的经代谢作用很快排出体外,不易分解、脂溶性较高、与蛋白质有较高亲和力的,就会长期留在生物体内。如农药狄氏剂,性质稳定,脂溶性很高,被摄入动物体内后即溶于脂肪,很难分解排泄。随着摄入量的增加,在体内的浓度逐渐增大。浓缩系数的大小与物质本身的性质(包括元素价态、分子结构、溶解度等)以及生物和环境因素有关。同一种生物对不同物质的浓缩系数有很大差别;同一物质,结构不同,浓缩系数也有差别。生物浓缩作用对我们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生物浓缩可以沿食物链延伸、放大。以美国长岛河口区生物对滴滴涕(DDT)的浓缩为例:该地区大气中DDT浓度为0.000003ppm,降落到海水中被浮游生物吞食后,则浓缩到0.04ppm (浓缩1.3万倍);浮游生物为小鱼吞食后,小鱼体内DDT浓度为0.5ppm(浓缩14.3万倍),小鱼再为大鱼吞食后,大鱼体内DDT浓度增至2.0ppm (浓缩57.2万倍);水鸟捕食大鱼,体内DDT浓度达到25ppm(浓缩858万倍);人一旦食用这种海中生物,DDT可以在人体内进一步浓缩,产生毒害作用,这种毒害作用还可以从各种途径传给后代,流毒可达数十年乃至数百年之久。另一方面,利用生物吸收浓缩有毒物质的能力,在已受污染的水中或土壤中栽种相应的植物,就可以逐渐减少毒物含量,达到净化的目的。已浓缩大量污染物的生物,脱离污染环境时,体内蓄积的污染物会通过代谢作用逐渐排出体外,体内残留量逐渐减少。残留量下降至原蓄积量的一半时所需的时间,称为生物半减期。这种半减期往往很长。 生物浓缩即“生物富集”。 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生物从其生存的环境中吸收某些难以被生物分解或不易排出的化学物质,致使生物体内该化学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该化学物质浓度的现象。浓缩的程度用浓缩系数来表示。同一种生物对不同的化学物质的浓缩系数不同,不同的生物对同一种化学物质的浓缩系数也不一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