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痄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痄腮中医病症名。又名“腮肿”、“含腮疮”。多由感受温毒病邪,加之肠胃积热与肝胆郁火壅遏少阳经脉所致。冬春季节常见流行,以学龄儿童发病较多。临床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腮腺部位(以耳垂为中心)肿胀,边缘不清,用手按有柔韧之感,并有疼痛和压痛。临床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本病即西医的流行性腮腺炎。 痄腮zhasai又名流行性腮腺炎,大嘴巴。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主要因风温时毒之邪,自口鼻而入,阻于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所致。较大儿童可并发睾丸肿疼。其表现,突然出现高热,可达40℃左右。患儿初始全身疲乏,发干、口喝,烦躁不安,一二天后,腮腺肿大,疼痛,外观油亮亮的,手摸时有热感,可见于一侧或两侧。患儿往往不让旁人触动,张嘴进食时,由于唾液分泌增多,使疼痛加剧。在上颌第2臼齿旁的颊粘膜上,可看到红肿的腮腺管口。腮腺肿胀持续4~5天,全病程约7~12天,轻者治宜清热解表,疏风散结为主,重者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内治法:轻者可口服板蓝根冲剂。重者可选用普济消毒饮,常用药:板蓝根,黄岑,黄连,连翘,升麻,柴胡,牛蒡子,玄参,马勃,僵蚕,薄荷,桔梗,陈皮,甘草。外治法: 可将如意金黄散 (中成药)用蜂蜜调和,外敷于患部,或用醋调配青黛 (适量)外敷。护理时,应及时隔离患儿,至腮腺肿消退后5天左右,应让患儿卧床休息,饮食要安排合理,要给患儿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食或软饭,禁食肥腻、辛辣、甜味及干硬的食物。注意患儿口腔清洁,多喝开水,这样有利于毒素的排出。 痄腮病名。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学龄儿童发病率较高,较大儿童可并发睾丸肿痛,病情严重者可昏迷,惊厥。因外感风温邪毒,结于腮部所致。冬末春初易于流行。温毒在表,发热恶寒轻者,治宜疏风清热,消肿散结;毒热蕴结,壮热烦躁,腮肿坚硬者,当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外用如意金黄散或紫金锭调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