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
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柔软的静脉团。首见于《黄帝内经》。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病证之一。临床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辨证论治。内痔以便血为主要症状,较大的内痔伴有脱垂,由于病程长短不同,可分为3期。I期:痔核较小,质软,色鲜红,常因排便挤压痔核而出血,无疼痛,不脱出。Ⅱ期:痔核较大,质较软,色红或青紫,排便时可脱出肛外,便后自行回纳,便血或多或少。Ⅲ期;痔核大,表面灰白色,排便时痔核脱出肛外,甚至行走,咳嗽,站立时也会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须用手推回或平卧,热敷后才能回纳,便血不多或不便血。合并症:Ⅱ、Ⅲ期内痔,痔核脱出而嵌顿时,可致肿痛,痔核糜烂,坏死;长期出者血可引起贫血。治疗:
❶以出血为主者宜清热凉血祛风,药用凉血地黄汤(《外科大成》方:生地20克、地榆15克、归尾、槐角、赤芍、花粉各10克、荆芥炭15克、枳壳12克,黄连6克、升麻6克)。
❷以脱出为主者宜补气升提,药用补中益气汤。若兼有血虚者可合用四物汤。
❸肿胀痔痛为主者宜清热祛风,药用止痛如神汤(《医宗金鉴》方:皂角10克、桃仁12克,秦艽10克、苍术10克、防风10克、黄柏10克、当归尾12克、泽泻15克、梹榔15克、熟大黄6克)。
❹以便秘为主者宜通腑泄热,药用大承气汤;若血虚肠燥者用五仁丸(《世医得效方》方:桃仁10克、杏仁10克、柏子仁15克、松子仁15克、郁李仁15克、橘皮10克)以润燥通便。外治:
❶熏洗法:常用苦参汤加水煮沸,先熏后洗,具有活血消肿、止痛止痒,收敛的作用。
❷外敷法:以化痔膏外敷,具有清火、消肿、止痛、止血的作用。
❸塞药法:以痔疮锭或痔疮栓塞入肛门,具有消肿止血镇痛的作用。
❹枯痔法,以枯痔散敷于痔核表面使其干枯、萎缩、坏死。因采用的药物腐蚀性较强,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对于病情反复发作及久治不愈者可实施手术,注射硬化剂或插药疗法等,应由医生根据病情来实施。
外痔以胀痛,下坠,异物感为主要症状。肛门边缘赘生皮瓣,逐渐增大,质地柔软者,一般不需要治疗。当外痔发炎肿痛时可用朴硝煎水熏洗或外敷黄连膏(《医宗金鉴》方:黄连、黄柏、姜黄各9克,当归15克、生地30克、麻油黄蜡适量);于便后,久蹲时可见曲张的静脉团,肛门坠胀或肿胀疼痛者,多合并有内痔,治疗宜清热除湿,活血散瘀。药用萆薢化毒汤(萆薢15克、归尾、丹皮、牛膝、木瓜、秦艽各10克、防己15克、苡仁20克)合活血化瘀汤(当归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大黄10克、川芎10克、苏木10克、丹皮10克、枳壳10克、梹榔10克)。外治用苦参汤熏洗,外敷黄连膏;肛门部剧烈疼痛,突出一肿物,稍有触碰即引起疼痛,排便,走路,坐下均可引起剧痛者,宜清热凉血,药用犀角地黄汤。外用苦参汤熏洗,外敷化痔膏。必要时可行血栓外痔剥离术。
混合痔内痔部分与外痔部分相连融合。治疗基本同于内痔、外痔,亦可采取手术疗法剥离外痔,结扎内痔。
痔疮经治疗大部分可获愈,但常因便秘,用力过猛而诱病复发。因此,平时要保持大便通畅,多进食含有丰富的纤维素的食品;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老年人要增加户外活动;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奋力努挣,以免腹压升高使直肠静脉丛瘀血而加重痔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