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痹证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痹证arthralgia-syndrome

风寒湿邪侵袭肢体, 传于经络, 导致肌肉关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证。多因腠理不密、营卫不固,又逢气候寒凉,贼风侵袭, 或因阴雨苦淋,夜露风霜,久卧湿地等, 风寒湿邪乘虚侵袭, 流窜经络, 致使经络阻塞, 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病。由于风寒湿邪侵袭机体各有所偏,所引起的症状也各有不同。风邪偏盛者, 为行痹; 寒邪偏盛者, 为痛痹; 湿邪偏盛者, 为着痹。如素体阳气偏性, 内有蕴热, 复感风寒湿邪,里热为外邪所郁,湿热壅滞, 气血不宣, 则成热痹。如风痹、寒痹、湿痹, 经久不愈, 邪留经络, 郁而化热,也可转为热痹。痹证日久不愈,病邪由浅入深,由经络而侵及脏腑, 除可见心悸外, 常可出现肝肾不足的症状。由于气血不足, 筋骨失养, 引起关节肿大、变形, 筋脉拘急, 肌肉萎缩, 最后可导致筋瘫骨痪, 卧地不起。
风寒湿痹 肌肉、关节疼痛, 皮紧肉硬, 患肢提举困难, 步样粘着, 步幅短缩, 跛行随运动而逐渐减轻。或腰背板硬,凹腰反应减弱或消失。风邪偏盛者,痛无定处, 游走不定,呈转移性跛行; 寒邪偏盛者,疼痛显著, 痛有定处, 遇热痛减, 遇冷增重; 湿邪偏盛者,肌肤麻木,或疼痛轻微, 肢体沉重, 关节肿胀。治宜祛风、散寒、除湿。方用蠲痹汤 (《百一选方》: 羌活、独活、桂心、秦艽、当归、川芎、甘草、海风藤、桑枝、乳香、木香) 加减。风盛者可重用羌活,加防风; 寒盛者可加制川乌、细辛; 湿盛者可加防己、薏苡仁等。如痹病日久,营卫俱虚多汗者, 可加黄芪、党参、白术, 减少羌活、独活、秦艽等祛风药; 如肝肾不足, 胯靸腰拖者, 可加杜仲、牛膝、桑寄生等。针治可根据患部选用不同穴位,如前肢痹痛可针抢风、天宗、冲天、肩贞等穴; 后肢痹痛可针百会、环跳、大胯、小胯等穴; 腰胯痹痛可选用腰中七穴、八窌穴及巴山、路股、大胯等穴。此外, 尚可用醋酒灸法、软烧法、TDP疗法。
风湿热痹 发病较急。肢体、关节肿痛, 患肢屈伸不利,伴有发热、口渴、口色红、脉数等症状。治宜清热疏风化湿。方用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知母、石膏、粳米、甘草、桂枝)加连翘、威灵仙、防己、黄柏、赤芍药、牡丹皮、桑枝。

痹证

中医病名。痹,闭阻不通之意。是指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人体肌表经络和骨节,发生关节和肌肉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的一类病患。《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相当于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根据病邪偏胜和症状特点,临床上常分为风痹、湿痹、寒痹和热痹四种。风痹,又称“行痹”,俗称“走注”,是以肢体酸痛,痛无定处为其特点。寒痹,又称痛痹,临床表现为肢体疼痛剧烈,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湿痹,又称着痹,其特点是肌肤麻木,关节重着,肿痛固定不移。热痹,则关节红肿热痛,伴有发热、恶风、口渴、胸闷等全身症状。治疗应根据病邪的特点,灵活掌握,辨证治疗。

痹证

病症名。痹者,闭也。❶泛指邪气闭阻经络、肢体、内脏而引起的多种疾病。根据病因性质,有风痹、寒痹、湿痹、热痹;根据病位,则有筋痹、骨痹、脉痹、肌痹、皮痹及五脏痹等。
❷指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所致的,以肢节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分风寒湿痹与热痹两大类。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为特点;风寒湿痹有关节酸痛,但无局部红肿灼热,其中又以关节酸痛游走不定者为“行痹”,痛有定处且剧烈者为“痛痹”;肢体酸痛重着,肌肤不仁者为“着痹”。详见各条。

痹证

风寒湿或风湿热之邪侵入人体,闭阻经脉气血,引起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酸楚麻木,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甚至僵直畸形,肌肉萎缩为主症的一类病证。首见于《黄帝内经》。此病常见于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关节周围炎等疾病。老年人体虚易感外邪而致病,及时治疗可得到控制,若由痼疾久延而来,出现关节变形则较难治。本病早期多分行痹、痛痹、着痹、热痹辨治;晚期常导致脏腑气血亏损、浊邪痰阻不去,则必须结合虚实情况具体处理。临床辨证论治为:
行痹老年人因体虚感邪,风邪偏盛,关节呈游走性疼痛,屈伸不利,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药用防风汤(《宣明论方》方:防风10克、当归15克、赤茯苓、杏仁、黄芩、秦艽、葛根、麻黄各10克,肉桂改桂枝、生姜、甘草、大枣各6克),日一剂,水煎服。以上肢关节酸痛为主者,加羌活、白芷、川芎各10克;以下肢关节酸痛为主者,加独活、牛膝各10克;以腰背酸痛为主者,加狗脊、川断各10克;疼痛昼轻夜重,加海桐皮15克、红花6克。
痛痹老年人因阳虚感邪,以寒邪为主,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减,关节屈伸不利,苔薄白脉浮紧。治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药用乌头汤(《金匮要略》方:川乌、麻黄各6克、芍药、黄芪各15克、,甘草5克)。加减方法同行痹。
着痹老年人多因体虚有湿感邪,湿邪偏盛,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红,苔白腻脉濡缓。治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药用薏苡仁汤(《类证治载》方:薏苡仁30克,川芎、当归、桂枝、羌活、独活、防风、苍术各10克,麻黄、川乌、甘草、生姜各6克)。关节肿胀明显,可加泽泻、萆薢各15克。
热痹老年人因阴虚体质感受风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邪化热,热邪偏盛,关节红肿热痛,遇凉痛减,痛势剧烈不可碰,屈伸不利,高热汗出恶风,心烦口大渴,溲黄,苔黄燥,脉滑数。治宜清热通络,祛风除湿,药用白虎汤加桂枝6克煎服,日一剂。还可酌加忍冬藤、连翘各30克,威灵仙,桑枝各12克,以增强清热通络作用。老年人多体虚邪恋,病久不愈,应结合实际情况处理。
痰瘀痹阻表现为疼痛不已,时轻时重,关节肿大变形,皮肤黯黑,舌质暗紫,脉细涩。治宜化痰祛瘀,用二陈汤加身痛逐瘀汤水煎服,并可酌加全虫、地龙各10克。
气血两亏表现为关节酸痛时轻时重,以屈伸时或劳累后加重,肌肤麻木不仁,面色萎黄,指甲淡白,舌淡脉沉细。治宜补益气血,活血通络,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15克水煎服。腰腿酸软,加牛膝、杜仲、川断、秦艽各10克。气血虚痹,也可用当归、桂枝、白芍、生姜、山萸肉各10克调养治疗。
肝肾亏虚表现为关节发自骨内冷痛,腰膝酸软,关节僵直畸形,甚则臂胫枯细、偻屈不促,坐卧难支,步履艰难,脉沉迟,治宜补肝肾祛寒邪,散风除湿,活血通络。用川断15克,补骨脂、制附片、熟地、桂枝、独活、知母、炙山甲各10克、骨碎补、淫羊藿各12克,伸筋草30克、苍术6克煎汤服,日一剂。
心脉痹阻表现为肢体疼痛,心悸胸闷胸痛,面色晦暗,口唇爪甲青紫,舌紫暗脉细涩。治宜活血通络,化瘀宣痹,用血府逐瘀汤或用党参15克、麦冬、五味子、川芎、赤芍各10克、红花6克、山楂15克煎汤服。老年人体虚易感外邪而致病,故在生活中应防风寒远潮湿,如发现关节肌肉等处酸麻、疼痛、重着,应尽早就医,切勿杂药乱投,否则病情日深,累及脏腑则难治,患病后应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坐、行、站、睡姿式和四肢安放体位,睡硬板床,重视对肢体功能的锻炼,以免导致关节僵直、畸形。进入晚期,关节活动不便者,应提高对治疗的信心,经常更换体位,防止褥疮、跌仆,主动活动关节以助恢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