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兔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48 白兔记

宋元南戏。亦称《刘知远》,宋元“永嘉书会才人作”,撰人不详。明成化刊本作《刘知远还乡白兔记》,题目与曲文皆较近原貌,它本则经明人改动较多。戏文根据《新编五代史平话》和《刘知远诸宫调》改写。虽系历史真实人物,故事却富于民间传说色彩。其情节是:五代时刘知远因家贫受雇于李文奎家做佣工,李料定其日后当发迹,便将女儿李三娘嫁给他。李文奎死后刘知远被迫投军,又入赘于岳节度家,并以军功升为九州安抚史。李三娘在家中备受兄嫂虐待,生子于磨房,取名“咬脐郎”,后托人送军中抚养。16年后,咬脐郎出猎,因追射白兔,与母亲在井边相会,导致全家团圆。《白兔记》数百年来历演不衰,影响很大。许多地方戏至今能演出全本。为四大南戏 “荆刘拜杀” 之一。

白兔记

南戏剧本。原名《刘知远白兔记》。元人作,作者不详。与《荆钗记》、《拜月亭》、《杀狗记》合称为元代“四大传奇”。剧写的是刘知远少年家贫,被员外李文奎收留在家,继而招其为婿,与李三娘结婚。后因无法忍受三娘兄李洪一夫妇的欺凌迫害,外出投军,因其贵相显现,又被岳府招赘为婿,后立军功官至九州安抚使。时李三娘在家,因拒不改嫁,惨遭兄嫂虐待,在磨房生下一子,自咬脐带,取名 “咬脐郎”。兄嫂欲加害此子,投入荷花池,被人救出,送刘知远处抚养。十多年以后,咬脐出猎,因追踪白兔巧遇生母,知远得知,将三娘接出,举家方得团圆。此剧在题材上继承了宋代的《五代史平话》与金代的《刘知远诸宫调》,故极富民间文学色彩。全剧情节曲折,描写细腻,成功地描写了封建家庭的矛盾,对三娘及其兄嫂刻画较生动,对刘知远的描写则失败,表现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

《白兔记》

湘剧高腔传统整本名剧。源于明传奇《刘智远白兔记》,写五代时刘智远故事。1952年,其中的《打猎回书》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陈剑霞整理,获演员二等奖; 剧本曾由崔嵬、陈剑霞整理,后收入《湖南地方戏曲丛刊》第八集。1980年,谢让尧将全本改编为《李三娘》,由省湘剧院参加全省首届巡回演出戏剧季获奖。1996年,范舟、谢让尧改编的《白兔记》,由省湘剧院重新排演,应邀参加“96东方戏剧节”,并应文化部艺术局邀请再度进京汇报演出,获得好评。

白兔记

湘剧高腔传统整本名剧。源于明传奇《刘智远白兔记》。写五代刘智远故事。刘智远落魄时,别妻李三娘往邠州投军,屡立战功,总镇岳彦真以女妻之。时三娘已怀孕,备受兄嫂凌逼,产一子又险为恶嫂丑奴害死。三娘托窦老送子往邠州,岳氏抚为己子。16年后,三娘之子刘承佑出猎遇三娘,三娘托其带信寻夫与子,承佑归家,始知三娘为生母,一家返沙陀团聚。1952年,其中的《打猎回书》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陈剑霞饰刘承佑,获演员二等奖; 剧本曾由崔巍、陈剑霞整理,后收入《湖南地方戏曲丛刊》第八集。1980年,谢让尧将全本改编为《李三娘》,由省湘剧院参加全省首届巡回演出戏剧季获奖。1996年,范舟、谢让尧改编的《白兔记》 由省湘剧院应文化部艺术局邀请再度进京汇报演出,获得好评。

《白兔记》

南戏剧本。又名《刘知远》,全名《刘知远白兔记》。写刘知远家贫,在李文奎家做佣工,与李女三娘结为夫妻。刘知远投军走后,三娘受尽兄嫂虐待,把儿子咬脐郎交与刘知远抚养。16年后,咬脐郎射猎追赶白兔,与母相认,一家人终于团聚。本剧与南戏《荆钗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并称为4大传奇,今知现存明代富春堂刊本《刘知远白兔记》、汲古阁刊本《白兔记》2种,1967年又发现明成化年间刊本《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1种。

白兔记

柳子戏传统剧目。现存《兴围》、《回围》、《思夫》接《磨房》数折。已编入《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四集。故事见宋人《五代史平话》、《刘知远诸宫调》、《李三娘麻地捧印》、《刘知远白兔记》及《风雪红袍刘知远》等杂剧传奇。写五代时刘知远外出投军,其妻李三娘在家惨遭兄嫂折磨,磨房中产子咬脐郎,嫂欲将其投置水中,幸被窦公救出,送至邠州刘知远处,取名承祐。16年后,承祐兴围,追赶白兔,遇贫妇井边汲水,托其捎带血书交付刘知远。刘得知原委,发兵前往徐州,夫妻磨房相会,全家团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3:4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