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剧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白剧

白族戏曲剧种,原名“吹吹腔”。用白语和汉语演唱。吹吹腔在清乾隆年间已开始流行。它与明代的弋阳腔有渊源关系。新中国建立后,吹吹腔吸收了白族说唱艺术大本曲的一些曲调,加以丰富、发展,改名为白剧。从剧目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来看,吹吹腔除具有白族的艺术特征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了汉族古典戏曲的影响。白剧的音乐质朴动人。唱腔高亢,按行当分腔,小生、须生、小旦、彩旦等都各有专门的唱腔。打击乐器有小鼓,大鼓、大钹、小钹等,伴奏乐器为唢呐。角色行当分为正生、须生、英雄生、花生、老旦、正旦、苦旦、武旦、摇旦、黑净、红脸、大花脸、二花脸、大丑、中丑、小丑等。表演节奏鲜明,程式严谨。白剧的剧目较为丰富,现流传下来多是汉族的历史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木兰从军》、《匡胤送妹》等。另外,还有一些反映白族生活的剧目,如《渔樵耕读》、《血汗衫》等。而一些民间小戏,如《赵龙观灯》、《石三告状》、《瞎子洗澡》等,清新欢乐,充满生活情趣。新中国建立后,新编的剧目有《红色三弦》、《苍山红梅》、《望夫云》等。

白剧

白族戏剧。它是在白族古老的民间曲艺“吹吹腔”和“大本曲”的基础上,广泛吸收民间音乐、舞蹈而形成的一种新兴民族戏剧。流行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地区,1962年成立大理白剧团,“文革”期间曾被撤消,1978年以后,白剧得到恢复。著名剧目有《红色三弦》、《艺山红梅》、《望夫云》等。《望夫云》于1980年在北京演出,深得观众好评。

白剧

又名“白戏”。白族戏剧。在白族*吹吹腔和*大本曲的基础上,吸收民间音乐、舞蹈使之更程式化和戏剧化。形成于解放后。流行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地区。自治州白剧团在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创作出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目。著名的有《望夫云》、《红色三弦》、《苍山红梅》等。1980年在北京演出《望夫云》,深得观众好评。

白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西部的云龙、大理等白族聚居地区。原为“吹吹腔”,1949年后,“吹吹腔”吸收白族曲艺“大本曲”的部分曲调,形成为白剧。其唱腔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仍保留了原来的特色,北派受滇剧影响,已有滇剧成分。唱腔曲调有30多种,唱词采用白族诗歌常用的“山花体”式,即第1至3句为7字,第4句为5字,或第1至7句为7字,第8句为5字的格式。演唱用汉语、白族语两种语言,不用伴奏,只用唢呐演奏过门,打击乐与白族民间舞蹈打击乐相同。有《血汗衫》等传统剧目七八十个。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