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居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白居易772—846唐诗人。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世称白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生于郑州新郑县。少年时因北方战乱,过了几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十八年,与元稹中书判拔萃科。次年授校书郎,始居长安常乐里。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成《策林》75篇。四月,与元稹等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授 072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家境贫困,少年时避乱江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迁东宫賛善大夫。因上书言事,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司马。长庆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卿分司东都。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他曾与元稹一起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大胆揭发过封建政治的黑暗现象。所作《秦中吟》、《新乐府》,对当时社会问题的症结作了系统的揭发和批判,也对人民疾苦深表同情,丰富了现实主义诗歌的内容。叙事名篇《长恨歌》和《琵琶行》,感情丰富,形象鲜明,语句流丽,韵律谐和,在古典叙事诗史上,成为双峙的高峰。其诗深入浅出,以平易通俗著称,相传老妪能懂。晚年则思想消极,逃避现实,多闲适之作。白居易诗歌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剧作家也多以其诗为题材编写戏剧,如《长恨歌》演变为白朴的《梧桐雨》、洪异的《长生殿》;《琵琶行》演变为马致远的《青衫泪》、蒋士铨的《四弦秋》等。撰有 《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772—846Bai Juyi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白居易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通音韵。早年避乱江南,以后父死母病,家境贫寒,仕途坎坷,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了解。他一生创作勤奋,留下了近3000篇诗作,数量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与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诗谓“元和体”,在当时影响很大。 白居易772—846Baijuyi唐代大诗人。字乐天,下邽(陕西渭南)人。晚年寓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少年时家境贫困,为逃避藩镇战争,生活颠沛流离。贞元时考取进士,开始了仕宦生涯。因反对大宦官大官僚专权,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以后多年任地方官,有一定政绩,官至刑部尚书。白居易主张文学创作要反映现实,达到教育的目的。他发起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他的讽谕诗《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以强烈对比的手法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强取豪夺的种种罪恶,谴责了他们腐化奢侈的生活和不义的战争。他还擅长优美的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是其中最著名的两首。晚年的闲适诗流露出一定的消沉情绪。流传下来的诗作有3 000多首,著有《白氏长庆集》71卷。 白居易772—846Baijuyi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而他出生在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白居易聪慧好学。青少年时期为避乱和谋生,曾在江淮一带转徙多年。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历任周至尉、左拾遗、江州司马、杭州刺史、左赞善大夫、刑部侍郎、太子少傅等职。以刑部尚书致仕。白居易出入于儒、释、道三家,而以儒家思想为主。被贬江州之前,以“兼济天下”为主,此后转向“独善其身”,晚年几为佛徒。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他强调诗歌应干预时政,为国计民生服务,指出诗歌应“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读张籍古乐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要求诗歌“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他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并主张写诗“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他存诗近三千首,居唐代诗人之首。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讽谕诗、感伤诗、闲适诗和杂律诗四类。讽谕诗反映了白居易的兼济之志,是他最重视、也是其诗中之精华部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为其代表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如《重赋》等揭露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轻肥》、《卖炭翁》等揭露宦官的为非作歹;《红线毯》等揭露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观刈麦》等反映农民的艰苦劳动和贫困破产;《新丰折臂翁》等揭露统治者之穷兵黩武;《母别子》、《上阳白发人》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妇女问题。这些诗大都选材真实、典型,主题单一、明确:叙事完整,情节生动;注重人物形象刻画;善用比兴手法和拟人手法;于叙事、抒情之中,时加议论;语言质朴平易,明白晓畅。其闲适诗多表现“独善之义”,其中不乏自然风光描写,质朴而清新。感伤诗多为嗟老叹病和悼亡伤感之作,《琵琶行》、《长恨歌》为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佳作。杂律诗全为近体,数量也最多,《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等均为写景抒情之佳构,情景相生,浓富诗情画意。白诗风格多种多样,但平易浅切,清丽明畅为其基本风格特色。其诗情味深厚,雅俗共赏,在当时就广泛流传于国内外,对后世影响也极为深远。白居易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古文家,其议论文、游记小品等多有佳作。他又是一位词人,其小令《忆江南》、《长相思》等颇为有名。他与刘禹锡等人同依《忆江南》曲拍为词,是词这种文体正式确立的最有力证据,对文人词的发展有一定贡献。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居住于香山,自号香山居士。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出生于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其家族属中等官僚阶层,但由于当时社会动乱,白居易少年时就被迫随母避乱于南方,备尝流离的艰辛。白居易少赋才华,并苦读诗书,有时竟到了 “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的程度。功夫不负苦心人,公元799年,白居易中进士。二年后应试,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同时登科的还有元稹,两人从此结下深厚的友情。 公元806年, 白居易任厔县尉。次年秋, 白居易被召回长安,授翰林学士。公元808年任左拾遗。其后服母丧,退居故里。公元813年任左赞善大夫。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死,白居易上书请捕凶手,被忌恨他的权贵以越职言事为名贬为江州司马。居江州时,白居易写下名作 《琵琶行》。其后白居易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公元825年,任苏州刺史。此后先后任过秘书监、太子少傅等职,因此后人又称他为 “白少傅”。公元842年,退休居住于洛阳。 白居易官至刑部尚书。在法律上,1.主张国势衰乱宜加强刑罚,安定年代则提倡礼教,刑礼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否定儒家德主刑辅的传统主张;2.认为犯罪根源于民众的贫困。应“理大罪赦小过”;“肉刑可废不可复”;“悬法学为上科”,重视法官的选任。所著《白氏长庆集》中与法制有关的部分,是研究其法律思想的重要资料。参见“文学”中的“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曾祖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初,授翰林学士,任左拾遗。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为人刺杀,他上表请急捕贼,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迁忠州刺史。长庆时被召回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不久,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后又任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退居洛阳香山。在文学上,他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影响广泛而深远。所作诗篇今传近3000首,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讽谕诗中以《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最负盛名,敢于揭露时弊,为民请命,影响很大。感伤诗中以《长恨歌》、《琵琶行》最有名。艺术上,白诗通俗平易,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因而流传极广。元稹说:“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白氏长庆集序》)当时日本、高丽等国也争相抄写贩卖他的诗作。白氏对后世影响很大,为最受敬慕的古代诗人之一。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今存七十一卷。参见“美学”中的“白居易”。 白居易美学思想的核心是艺术的社会功利性,认为艺术应反映真事,抒发真情,有了真情,美感作用才强烈。提倡美刺精神,通过比兴达到美刺现实政治的目的。对艺术的直接功利性过于强调,而对艺术美感作用注意不够。他还认为人的共同的生理因素(“气”)和心理因素(“情”),是美感产生的基础。参见“文学”中的“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大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自幼聪慧,少有诗名。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又登书判拔萃科。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盩庢尉、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等职。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求严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为忠州刺史。奉召回京后,任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后历任杭州、苏州刺史、秘书监、刑部侍郎,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官终刑部尚书。他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教育作用,反对“嘲风雪,弄花草”的形式主义作品,主张形式应服务于内容。提倡诗歌语言通俗浅显,更好地发挥社会作用。前期所作讽喻诗从多方面反映了中唐时期的社会生活,以《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为代表,其中著名作品有《观刈麦》、《杜陵叟》、《卖炭翁》等。这些作品主旨明确,形象鲜明,寓意深刻。他的感伤诗也很有特色,如《长恨歌》、《琵琶行》。这两首诗结构宏伟,井然有致,语言明快,想象丰富,极富有艺术感染力。他的抒情写景小诗也写得意境优美,格调清新。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等。在写法上善于用对比、白描等手法,语言通俗自然。诗以外,他的《与元九书》是一篇完整、系统的诗论著作,是古代文艺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还作有散文和曲子词,名篇有《庐山草堂记》等。自编《白氏长庆集》75卷,现存71卷。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唐代诗人和诗歌理论家,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人物。著文写诗是他“兼济天下”的行为之一。认为利用文学干预政治,进行道德规讽,可起改良社会的作用,即“上以纽王教,系国风,下以存炯戒,通讽谕”。因而主张文学要为“时事”而作,“因事立题”,“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体现出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注意到社会状况。他的“讽谕诗”,道德同情常在受压迫者一边;创作时力求做到“妇媪皆懂”,具有广泛的人民性,这是古代诗人中少有的。认为在真、善、美三者关系中,真和善是基础。离开真、善的“虚美愧辞”之作“虽华虽丽”,都应“禁而绝之”。否则,“若行于时,则诬善恶而惑当代;若传于后,则混真伪而疑将来。”他主张诗歌应是真、善、美的统一,在《与元九书》中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歌应当以内容为主,形式次之,但并非无足轻重。非常重视作者的志行,认为文辞反映了人的品格德性。《读张籍古乐府》说:“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所以读君诗,亦知君为人。”文章裨补时政,劝善惩恶,是通过作者褒贬和美刺的主观态度得以实现的:“故惩劝善恶之柄,执于文士褒贬之际焉;补察得失之端,操于诗人美刺之间矣。”因此,作家要有严肃的写作态度,要稽核真伪,辨明善恶。否则,就达不到干预政治和道德教化的目的。 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本人生于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早年避难于徐州、杭州,少有诗才,发愤读书,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永贞时,曾上书支持王叔文等人的政治改革。元和元年(806)授县尉,后授翰林院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等职。十年,上疏言事,触怒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820),召还京城,历任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长庆二年(822),出为杭州、苏州刺史。后再返京城,拜秘书监、太子宾客、太子少傅等职,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寺。今存《白氏长庆集》71卷。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纲领。白诗风格平易浅切,明畅通俗,白文亦以内容深刻、风格平易见长。他虽不属韩愈、柳宗元的文学团体,却以文学实践推动散文革新。其《策林》75篇纵论天下大事,析理透彻。词气谠直,为议论文之杰作。《为人上宰相书》劲直剀切,深入浅出,开启北宋王安石上书言事之先声。《与元九书》夹叙夹议,洋洋洒洒,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文献。《荔枝图序》、《庐山草堂记》、《养竹记》等杂记小品,则写景状物,朴素自然,意趣隽永,别有一番风味。 白居易白居易白居易 (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人。祖藉太原,生于河南新郑。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为翰林学十、左拾遗。后以上书得罪朝廷,贬为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长庆元年,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不久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又内召为太子宾客分可东都、太子少傅等职,官终刑部尚书。有 《白氏长庆集》 75卷,今存8卷,诗近3000首。他将其诗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讽喻诗中以 《秦中吟》 10首、《新乐府》50首为代表作,它们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尖锐地揭露了政治上的阴暗面,对人民的悲惨命运表示深切地同情。其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人民的控诉:“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尖锐痛切,实为我国古诗中所罕见。感伤诗中的代表作品是长篇叙事诗 《长恨歌》 和 《琵琶行》。前者写流传于民间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后者借沦落天涯的歌女的遭遇抒发自己被贬的牢骚。二诗都具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细致人微的描写技巧和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向称名句。闲适诗中虽然消极成分居多,但也有一些描写山水田园的佳作。杂律诗中最成功的作品是一些短诗,如 《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问刘十九》、《暮江吟》 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是其中的名句。其诗的突出特点是浅近通俗,雅俗共赏,平易自然,毫无雕琢之痕。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深受群众喜爱,而且广泛流传于后世,甚至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国内外不少著名作家都深受其影响。如皮日休、王禹偁、陆游,以及日本的菅原道真,紫式部等。 白居易白居易 (772—846),唐代诗人兼思想家,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出身贫寒,比较了解和关心民间疾苦。贞元年间举进士,曾任秘书省核书郎及左拾遗等职,一度贬充江州司马,后官至刑部尚书。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祖籍太原,生于河南新郑。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为翰林学士、左拾遗。后以上书得罪,贬为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长庆元年,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不久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又内召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等职,官终刑部尚书。有《白氏长庆集》75卷,今存71卷,诗近3000首。他将其诗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讽喻诗中以《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为代表作,它们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尖锐地揭露了政治上的阴暗面,对人民的悲惨境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其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人民的控诉: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尖锐痛切,实为我国古诗中所罕见。感伤诗中的代表作品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前者写流传于民间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后者借沦落天涯的歌女遭遇抒发自己的被贬的牢骚。二诗都具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细致入微的描写技巧和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向称名句。闲适诗中虽然消极成分居多,但也有一些描写山水田园的佳作。杂律诗中最成功的作品是一些短诗,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问刘十九》、《暮江吟》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其中的名句。其诗的突出特色是浅近通俗,雅俗共赏,平易自然,毫无雕琢之痕。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深受群众喜爱,而且广泛流传于后世,甚至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国内外不少著名作家都深受其影响,如皮日休、王禹偁、陆游,以及日本的菅原道真、紫式部等。 白居易中唐诗人。原籍太原(今山西太原一带),曾祖父白温时迁居下 白居易772——846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下邽 (今陕西渭南)人。举进士。自德宗至文宗数朝,历任校书郎、翰林学士、江州司马、苏州刺史等职,有一定政绩,官至刑部尚书。从政之余一直坚持进行诗歌创作。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思想指导下,写出了大批揭露时弊、抨击豪强、同情人民的现实主义诗篇。代表作有《秦中吟》、《长恨歌》等。著有《白氏长庆集》71卷,《白氏六帖》30卷。诗歌流传至今的有近3000首,在数量上为唐代诗人之冠。语言朴实流畅,形象鲜明生动,在世界文坛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历任校书郎、盩厔尉、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刑部尚书等职。晚年闲居洛阳香山,自号“醉吟先生” ,又称“香山居士” 。他是唐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他和元稹等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把中国的古典诗歌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他的许多诗歌政治倾向鲜明,反映生活面广,语言通俗流畅,音律和谐优美,艺术形象生动感人。元和十年(815年)因其强烈要求革除弊政、反对宦官擅权而被贬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后,使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变化,讽喻之作顿减,感伤和闲适之作日多,著名的 《琵琶行》和《长恨歌》等即作于这一时期。有 《白氏长庆集》传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