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莲教起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白莲教起义Bailianjiaoqiyi清朝中叶的农民起义。白莲教起义爆发于嘉庆元年(1796),这次起义是以白莲教为组织形式的。白莲教是元、明、清三代流行于民间的秘密宗教组织,到清中叶时,白莲教流传很广,尤以山东、山西、湖北、四川、陕西、甘肃、安徽等地最为活跃。白莲教宣扬弥勒降生之日,世界太平,入教者皆可分得田地。贫苦农民纷纷入教。乾隆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四处流浪,过着贫困不堪的生活。河南鹿邑县教徒刘松借传教组织起义,事发被捕。但他的弟子刘之协、宋清等继续赴川、陕、鄂一带传教,教徒日广。嘉庆元年正月初七日,以张正谟、聂杰人为首的白莲教徒首先在湖北宜都(今湖北枝江)揭竿而起,拉开了川楚陕白莲教起义的序幕。他们以“官逼民反”为口号,攻占县城,杀死县令,各地教徒纷纷响应。几个月间,起义峰火燃遍整个湖北地区,姚之富、王聪儿成为襄阳、樊城一带起义队伍的主要领袖,带领1万多教徒攻占枣阳、樊城、襄阳等地,队伍很快扩展成四、五万人,成为湖北义军的主力。与此同时,四川达州的徐天德、冷天禄、陕西的冯得仕、林开泰领导的白莲教起义也风起云涌,给清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嘉庆二年,王聪儿率主力入河南,经陕西下四川,与四川起义军会师,经各路起义军商定,按地区编制了白、黄、蓝、青、绿等号,设置了掌柜、先锋、元帅之名,他们转战南北,战术灵活,劫粮饷,断粮道,得到乡民的支持,一些贫苦农民也纷纷入教,加入到起义队伍中来,使清朝廷感到“用兵以来,所杀无虑千万,而贼不加少。”(《圣武记》卷九《嘉庆川湖陕靖寇记》二)清政府为镇压这次起义,调集了山东、山西、直隶、陕西、两广和东北三省的大量兵力,并重用汉族地主武装,坚壁清野,修筑碉堡,围截起义军。由于起义军战斗经验不足,缺乏统一的指挥和部署,长期流动作战,不建根据地,最终被清军陆续击败。这次起义前后持续9年之久,参加起义的人数达四、五十万人之多,势力遍及川、楚、陕、豫、甘五省,是清代鸦片战争前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这次起义是清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 白莲教起义清代川、陕、楚等地由白莲教组织发动的农民起义。清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贫困不堪,反抗情绪日趋增长。嘉庆元年(1796),宜都(今湖北枝江)白莲教首聂杰人、张正谟等在荆州 (今属湖北)首举义旗,以“官逼民反”为口号奋起反抗。王聪儿、姚之富等在襄阳 (今湖北襄阳) 响应。随后在四川达州 (今达县)、东乡(今宣汉县)、大平(今万源县),一时义军蜂起。次年,王聪儿率主力入河南,经陕西抵四川,与徐天德率领的达州起义军会师,编为八大支,声势日盛。嘉庆二年(1797),王聪儿率部返鄂,次年进逼西安,屡攻不克,挥军郧西(今属湖北),被清军围困,跳崖牺牲。徐天德等转战川陕楚边界,并向甘肃发展,威震清廷。清廷归罪于军机大臣和坤,下“罪己诏”将他逮捕问罪,并调集重兵,会同当地地主武装,围截义军。义军因缺乏统一指挥和部署,力量分散,被陆续击败。嘉庆六年(1801),徐天德于陕西西乡县渡河时淹死,余部继续坚持斗争到嘉庆九年(1804)终于失败。这次起义绵延川、鄂、陕、湘、豫五省,众至四五十万,历时9年,给清王朝统治以沉重打击,成为清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白莲教起义爆发于清嘉庆年间的川楚农民起义。1796年2月,湖北张正谟、聂杰人率众起义。3月,王聪儿率部在襄阳起义。起义军主要是流动作战,1798年3月,王聪儿跳崖牺牲,但起义军还在发展,最多时达10多万人。1804年,起义才告失败。这次起义历时9年,攻占204州县,击毙将领400多人,重要官员20多人。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白莲教起义清代中叶,陕南流民处境艰难。1794年夏,清政府在陕南破获白莲教秘密组织,60余名教首被捕杀,清廷还在川、陕、楚、豫、皖、甘等省搜捕白莲教徒,大批无辜贫民受到残酷迫害。1796年,湖北白莲教徒首举义旗抗清,各地流民纷纷参加义军。同年十一月,陕南的白莲教徒群起抗清,在以后的两年中,陕南成为白莲教抗清的主要战场。1798年春,义军出其不意甩掉追军,抢渡汉江翻秦岭逼近西安,后因义军兵力分散被迫进入商洛地区,王聪儿部退入湖北郧西时全部覆没,陕南义军抗清转入低潮。此后,白莲教义军余部在陕南等地仍坚持斗争数年,和清军周旋战斗,直到1804年才被清军全部镇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