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皇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皇帝国家主宰者称皇帝。皇者,皇天。大、美、光、弘的意思。帝,天下第一。皇帝之称,始于秦代,此后历代沿用。《资治通鉴·秦纪·始皇帝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 ‘皇帝,’ 命为 ‘制,’ 令为 ‘诏,’ 自称曰‘朕。’”胡三省注: “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谛也,言天荡然无心,忘于物我,公平通远,举事审谛,故谓之帝也。帝号同天,名所莫加,而称皇者,以皇是美之大名,言大于帝。” 皇帝秦以后历朝君主之专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遂决定合三皇、五帝之名号而称皇帝。此后,历代君主均沿用,成为中国封建君主之专称。 皇帝封建社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称为“君主”、“天子”、“陛下”、“官家”、“万岁” 等 自称为“孤”、“寡人”、“朕” 等。公元前221年,秦国灭亡了六国,统一了中国。秦王嬴政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仪,最早使用了皇帝这个称呼,自命为始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 “去 ‘泰’,著 ‘皇’,采上古 ‘帝’ 位号,号曰‘皇帝’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高祖本纪》裴骃集解引蔡邕曰: “上古天子称皇,其次称帝,其次称王。秦承三王之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五帝,故并以为号。” 蔡邕 《独断》曰: “皇帝,至尊之称。皇者煌也,盛德煌煌,无所不照也; 帝者谛也,能行天道,事天审谛,故称皇帝。” 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他的统治远及边隅蛮荒,“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他握有臣民的生杀予夺之权,“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他的话是金口玉言,被称为 “制”、“诏”、“诰”、“谕”等,奉为圣旨,臣民一定要遵照执行。皇帝宣称皇权天授,自己有九五之尊; 驾驭着庞大的官僚机器,牢牢地控制国家; 豢养着忠顺的内府仆婢,为其服务; 占有专用的宫殿、乘舆、服饰,连龙的花纹、明黄的颜色也垄断起来。皇帝有一系列名号,登极之后有年号,死后有谥号,接受后人香火有庙号,葬身之处有陵寝号,等等 少数皇帝,雄才大略,有治国之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得以名垂青史。多数皇帝因循祖业,守成而已。一些皇帝昏聩荒唐、暴虐无道,遭到人民的唾骂。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宣统退位,此一称谓遂废。 皇帝君主制国家的国家元首。在欧洲,罗马奴隶制共和国时期,“皇帝”是元老院授予军事统帅的荣誉称号; 到公元前27年奥古都斯开始把“皇帝”作为国家元首的称号。后为欧洲国家实行帝制时所沿用。法国拿破仑和路易·波拿巴都先后自称皇帝,实行中央集权。在中国,自从秦赢政统一中国,自封“始皇帝” 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称皇帝。在奴隶制社会与封建制社会,皇帝是奴隶主、封建主阶级利益的总代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一些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君主仍称皇帝,但是虚设元首,没有实权。它是资产阶级向封建阶级妥协的产物。 皇帝君主制国家的元首名称之一。秦以前的国君称王或天子。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王绾、李斯等根据天、地、泰三皇中泰皇最贵,上尊号为泰皇。赢政也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称“始皇帝”。同时,他还对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作了明确规定: 自己对政治制度方面所作的决策,在行文上称为 “制”; 对下发布的命令,在行文上称为“诏”; 将以前自我称谓的“联”限定他(皇帝) 一人专用。以上规定意味皇帝的意志是国家的法律。皇帝是国家最高的行政首脑,皇帝还拥有司法权以及军队的最高控制权,皇帝之下的军政地方官僚机关必须绝对置于皇权之下。从此之后,历代封建君主都继承了秦始皇所规定的这套个人独裁专政的皇帝制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