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皇庄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皇庄

明清时期皇室直接占有并设庄经营,所获供皇室私用的土地。明天顺八年(1464年),没收太监曹吉祥的土地设立皇庄,为皇庄之始。此后,皇庄数量大增,成为官田的形式之一。清代设立皇庄的数目超过明代,康熙年间 (1662~1722年) 有皇庄一千六百余所,土地约六万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清代皇庄分属内务府官庄、盛京户部、礼部、工部和三陵管理。皇庄不负担国家赋税,在皇庄土地上耕作的是壮丁,每十丁设一庄头管辖,耕地七百八十亩。壮丁不负担国家徭役,专为皇室服差役,不隶民籍,处于农奴地位。乾隆九年(1744年)改革皇庄制度,采用封建租佃制,壮丁变为佃户,向庄头交纳货币地租,庄头变成二地主。辛亥革命以后,废除皇庄制度。

皇庄

古代直属皇廷的田地。采用庄园式的经营方式,大致在唐以后这些直属宫廷的土地才有了庄的称呼,后代统称皇庄。唐及五代已有宫庄。宋代庄园经济发达,宫廷置有奉宸庄、御庄等。明自成祖时就有直属宫廷的领地,但不称为皇庄。至明宪宗时,皇庄的名称才正式出现,皇庄土地来自没收的罪官土地。明是古代土地经营和开发较盛的朝代,很多官僚和宫内人员在外拥有大量土地,朝廷也常赐予臣僚田地,官员、宗室诸王及中官等还有乞请赐予田地的,明仁、宣宗时这种风气极盛。广蓄土地的风气渐侵入宫中,洪熙时出现宫庄,“宪宗即位,以没入曹吉祥地为宫中庄田,皇庄之名由此始,” ( 《明史·食货志》)。至弘治时期,全国有皇庄5座,共占地12800余顷。皇庄采取庄园的经营方式,收子粒银粮供宫中用。至明武宗时,皇帝占有了很多土地。武宗继统仅一月 ,就建了7座皇庄,后来又增至36处。武宗增皂庄助长了王候臣下蓄积土地的风习,使大官僚们占有的土地越来越多,侵占了民地,同时 “管庄官校招集群小,称庄头、伴当,占土地,敛财物,污妇女。稍与分辩,辄被诬奏。官校执缚,举家惊惶。民心伤痛入骨,灾异所由生” (同上),严重地扰乱了社会经济。世宗时停办皇庄,改皇庄为官地,招民佃耕。

皇庄royal plantation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由皇室直接管辖的田庄。皇室派出内监官吏等管理经营。皇庄的土地大都由调拨官田、没收罪犯田产及侵夺民田而来,由丁役耕种或招租佃耕。在皇庄耕作的劳动者只为皇室服役,不再服国家徭役。皇庄收入供皇室私人享用,不纳入国库,但有时亦部分用于国家财政的紧急需要。西汉的苑,唐代的宫庄,宋代的御庄、奉宸庄等,实质上都是皇庄,但正式使用这一名称,则始于明天顺八年(1464)。到世宗(1522~1565)时,皇庄名称被迫取消改名官地。清代皇庄更多,占地超过明代。皇庄的主要剥削方式是强迫庄丁交纳一定数量的实物和负担繁重的差役。庄丁不仅自己没有人身自由,而且子女也世代为奴。因此,庄丁不断逃亡,庄田无人耕种,庄主被迫招佃租种或典卖给汉人。辛亥革命后,皇庄被取消。

皇庄

明清时皇帝掠夺民田所设之庄田。属皇帝及后妃私人所有。始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皇帝凭借其政治权力,霸占肥沃的民田,到处建立皇庄,设庄头管理。清代皇帝亦设立皇庄。因由内务府会计司管理,故又称“内务府官庄”。从顺治元年(1644)起,至康熙五年(1666),在近京五百里内, 东起山海关, 西达太行山,南至河间, 北抵长城的广大地区,先后三次大规模圈地和其他小规模圈地,建立很多皇庄。因生产的不同,清代皇庄分为粮庄、豆稭庄、稻庄等。其数目不断增加,地区也有所扩大。庄有庄头,役使庄丁进行农奴制的生产。初缴纳实物,后折成银两,以供皇室。辛亥革命后丈放。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8 22: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