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益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益州汉代设置的行政区。《资治通鉴·汉纪·武帝元封五年 (公元前106年)》: “上既攘郤胡、越,开地斥境,乃置交趾、朔方之州,及冀、幽、并、兖、徐、青、扬、荆、豫、益、凉等州,凡13部,皆置刺史焉。” 益州唐代益州治所,西南地区最大的经济都会。在今四川成都市区。其地为“水陆所凑,货殖所萃”,“人多工巧”,较少战乱,故得以稳定发展,长期繁荣。人称“扬一益二”,即益州城的繁盛程度在唐代仅次于扬州。其因于战国时期张仪所筑成都城。隋文帝封其子杨秀为蜀王,附旧城增筑西、南二隅,通广十里。唐乾符三年 (876年),西川节度使高骈筑罗城,周长二十五里,开十门。后唐天成二年 (927年),蜀王孟知祥又扩展至四十二里。此一时期城内设市可考者凡八所,有南市、新南市、旧州市、大西市、北市、新北市、东市、大东市等。此外,四郊又置草市。 益州两汉十三部州之一。东汉治今四川广汉北。移治今德阳东北,再移治今成都市。 益州渤海及辽代州名。❶本渤海率宾府属州(《辽史·地里志》作盖州),辽徙置,改曰辰州,参见“辰州”条。 益州古建制名。❶州名。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元封五年 (前106年),除京师附近七郡外,分境内为豫、兖、青、徐、冀、幽、并、凉、益、荆、扬州及交趾、朔方十三区,简称 “十三部”,一称 “十三州”。其中益州辖境约当今四川折多山、云南怒山及哀牢山以东,甘肃武都及两当、陕西秦岭以南,湖北郧县、保康西北,贵州除东部以外地区。西汉治成都县 (在今成都市),东汉先后移治绵竹县 (今德阳市东北)、雒县 (今广汉市北),汉献帝兴平中又移治成都。东汉以后辖境缩小。隋、唐、宋时期曾先后改蜀郡、成都府。《晋书·地理志》说: “ 《春秋元命包》 云: ‘……益之为言厄也。言其所在之地险厄也。’ 亦曰疆壤益大,故以名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