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盘庚迁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盘庚迁殷Pangeng qianyin商朝前期,都城屡次迁移,一直到公元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北蒙,号之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才稳定下来。《尚书·盘庚篇》记载,盘庚迁殷最初遭到贵族们和一部分安土重迁的平民们的反对,后来盘庚便下了命令:违抗者不仅自身要受诛,连子孙后代也要遭殃,结果,大家才被迫迁都。迁都的原因,汉代学者推测是当时贵族生活奢侈并侵害平民,盘庚迁都是为了缓和贫富间的矛盾。也有人认为商代农业生产力尚低,经常迁都可能和地力耗竭有关。总之,盘庚迁殷以后社会经济、政治都趋于稳定,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五十年后繁盛的武丁时期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盘庚迁殷商朝中后期迁移国都之举。商灭夏后,成为黄河流域的主要统治者,其统治范围不断扩大。主要以今河南北中部和山东西部为中心,东临海滨,西至陕西,北抵河北,南达两湖。在政治上,由于尚未形成正规的王位继承制度,商王的兄弟、儿子为争夺王位,经常发生激烈的权力之争,内乱迭起。特别是进入中期以后,斗争更趋尖锐,致使国力不断衰弱,各地诸侯不再来朝。至第十九位商王阳甲时,商朝势力极度衰落。再者,成汤建国后,商统治区域内洪水时常泛滥成灾,为避洪水,自汤至阳甲之弟盘庚即位,多次迁徙,居无定所。频繁的迁徙,对商朝国力亦造成一定影响。另外,当时商王朝还不断受到盘踞在奄(今山东曲阜)地的南庚家族的威胁。有鉴于此,盘庚即位之后,决心将国都由奄迁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盘庚通过说服、解释,得到商朝奴隶主贵族的支持,并得到广大民众理解。约在前14世纪中叶,终于完成迁都之举。此后的商朝,政治状况较好,社会日趋稳定,奴隶制经济、文化得到较大发展,父死子继的王位继承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以后直到商纣灭亡的273年间,未再迁都。史书将盘庚迁殷后的商朝称为殷代或殷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