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眉户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眉户戏

眉户又作“眉鄂”或“迷糊”,是陕西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盛行于关中地区,同时也流行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的部分地区。
眉户的演唱形式分为两种:一是仍保留地摊子演唱的曲艺形式。其唱本多系折子戏,如《女寡妇验田》、《古城会》、《皇姑出家》等,这种节目常常是一唱到底,很少说白。二是舞台演出形式,其剧目既有《反大同》、《火焰驹》等大型本戏, 又有《张良卖布》、《两亲家打架》、《杜十娘》等折子戏,有白、有唱、有表演,曲牌选用自由。眉户的曲调甚为丰富,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集整理的已达200-300百个,加上各地同曲异唱的,就更多了。眉户的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板胡、海笛辅之。现代戏《梁秋燕》是眉户剧的代表剧目,扮演主要角色的李瑞芳享有很好的声誉。

眉户戏

又作“郿鄠”或“迷胡”。流行于陕西等西北、中南等省。它是元代“弦索腔”的遗音,从民间俚曲小调发展而成,约在清乾隆年间从地摊走向舞台。眉户的演唱形式分为两种:一是保留地摊演唱形式,唱本多为折子戏;另一种是舞台演出形式,演唱大型本戏,有白、有唱、有表演、曲牌选用自由。其剧目题材广泛,由于长期流行于民间,表现民间故事及社会风俗的剧目居多,语言通俗生动,音乐风格质朴。音乐结构为曲牌联套形式,曲调也很丰富,常用的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所谓大调,结构完整,旋律性强,有鲜明的特性和较强的戏剧性。小调则结构简单,一般字多腔少,说唱性强,更近似民歌。

眉户戏meihuxi

地方传统戏曲。又名迷胡戏、曲子戏,属曲牌体,是古代清曲中月弦曲子搬上舞台的称谓。在境内各县区广为流行。迷胡之说有二:一为迷胡。传说春秋时代,郑国与犬戎交战于华县、华阴一带,郑军以优人唱曲,致敌兵迷迷糊糊败阵,故为迷胡戏;一说迷胡发祥于眉县、户县,应称眉户。《新唐书·礼乐志》载:“隋初有清曲,其音清雅,玄宗善音律,又酷嗜清曲,而选乐部弟子三百人教于梨园,为弦竹之戏。”清曲曲调众多,在境内流传甚广。元明之际,清曲发展到昌盛时期,并由单调说唱演变成叙事联缀体。明正德年间,武功康海著有《沜东乐府》,继北曲余焰,创作里曲小调。后人转相仿效,至清代始有专门的迷胡戏班。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驻旬邑马栏镇的关中分区八一剧团,邀请迷胡老艺人当教练,在淳化、旬邑等地解放区演出迷胡传统戏《张连卖布》《刘三挑菜》《五更鸟》《王连哭五更》和迷胡现代戏《劳军》《赵满堂上吊》《十里原》等。同时,延安鲁艺还整理编印了《眉户音乐》。建国后,迷胡戏日益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咸阳秦腔剧团演出过迷胡《梁秋燕》《小女婿》《囊哉装箱》等戏。礼泉剧团于1964年创作了大型迷胡现代戏《秦川儿女》,并参加了陕西省第二届戏剧会演。咸阳县周陵公社五一俱乐部的《四女拜年》、西北国棉一厂的《联盟渠》《五十五号车》等自编自演的迷胡戏,分别获省奖,有的还到北京等地演出。迷胡戏由曲子小戏发展成大戏,成为仅次于秦腔的一大剧种。内容多为反映社会人事风情,抒发男女爱情幽怨等,有喜剧、闹剧、讽刺剧、幽默剧等,情节生动有趣,表演明快酣畅,语言通俗,人物活现,擅长表现现实生活。

眉户戏

戏曲剧种之一。也叫“曲子戏”、“迷胡戏”、“弦子戏”。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湖北的西部、河南的西部、山西的中部等地区。因产生于陕西省的郿(今眉县)鄠(今户县)两地,故称“眉户”;又因曲调缠绵悱恻,悦耳动听,使人入迷,又称“迷胡”;还因其主要乐器是三弦,也称“弦子戏”。眉户的唱腔音乐为曲牌联套体,曲调有120余个。伴秦乐器除三弦外,还有板胡、梅笛、二胡、打琴等。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文艺工作者用眉户调编演了《十二把镰刀》、《夫妻识字》、《大家喜欢》等剧目。整理的传统剧目有《张连卖布》、《杜十娘》、《曲江歌女》等;创作的现代戏《梁秋燕》有较大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3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