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睾丸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睾丸gaowan男性生殖腺,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睾丸的形状呈扁椭圆形,后缘与附睾相连。表面包有一层致密的结缔组织膜称为睾丸白膜。白膜在睾丸后缘增厚,并伸入睾丸实质,将睾丸实质分隔成许多小叶,每一小叶均由曲细精管组成。曲细精管在睾丸后上部汇合成睾丸网,由网发出睾丸输出小管,穿出睾丸后缘,进入附睾头。睾丸白膜的外面被覆有睾丸固有鞘膜,又分脏、壁两层。两层间是鞘膜腔,内含少量浆液。功能有二:一是产生精子,每次射出的精液中有精子3~6亿个; 二是分泌雄性激素。所以,睾丸既属于生殖系统,又属于内分泌系统。 睾丸testis雄性动物的生殖腺。性成熟时期可不断产生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雄激素(睾酮)。前者是形态特殊的细胞(见精子),后者可促进精子发生、生殖管道和副性腺的发育,激发雄性动物出现第二性征(如肌肉发达、骨胳粗壮,人长胡须等),并维持正常的性功能。它从胚胎时期的生殖嵴发育而来,在性别未分化期,原始性腺由生殖上皮及其内部的索状细胞团(原始性索)和间充质构成; 向睾丸演变时,初级性索发育为精细管,间充质变为睾丸内的间质,生殖上皮则转化为一般的间皮。睾丸早期在腹腔内两肾附近发育,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到胚胎期的中、后期或出生前后才从腹腔经腹股沟管下降至阴囊中,称睾丸下降。出生后若一侧或双侧睾丸仍留在腹腔则称隐睾,影响精子发生,不宜作种畜。在畜牧业生产上,对肉用家畜常在性成熟前或出生后几周切除其睾丸(去势),因失去雄性行为,使其生长加速,动物变得温顺易于管理并提高肉的品质。但对役用家畜必须在性成熟以后半年以上方可去势,否则会影响骨胳、肌肉等的发育和雄性动物固有的坚韧性,于使役不利。
曲精细管 长而弯曲的上皮性管道,长约50~80cm,直径约100~200μm,末端形成襻或盲管,起于小叶边缘,迂曲分布小叶内。横断面上有明显的基膜,上有两类形态结构和功能各异的细胞(图2)。一类是支持细胞,又称足细胞或塞托利氏细胞,呈极不规则的高柱状或锥状,单层排列于基膜上,顶端伸入管腔,侧面和腔面形成许多凹陷供各级生精细胞附着;细胞核大,椭圆或三角形,长轴与管腔垂直,核膜、核仁明显; 胞质中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内质网、微丝、微管等细胞器,以及糖原和类脂。支持细胞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它对各级生精细胞具有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为它们的分化和发育提供适宜的微环境; 参与各级生精细胞向腔面推移和精子释放的作用; 能吞噬退化的精子和精子在变形过程中丢失的胞质残余体;向曲精小管内分泌液体,有助于精子的运送; 它还能合成雄激素结合蛋白、类固醇激素和分泌抑制素等。相邻支持细胞的近基部胞膜形成紧密连接(见细胞连接),它与曲精细管的基膜、睾丸间质的结缔组织、血管内皮及其基膜共同构成血睾屏障,能阻止血液内的大分子异物(如细菌等)进入曲精细管和维持腔内较高的雄激素浓度,有利于生精细胞的发育。另一类是生精细胞,包括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精原细胞是产生精子的干细胞,圆形或椭圆形,位于基膜上; 初级精母细胞为常处于分裂和生长期的生精细胞,位于精原细胞内侧,圆形,细胞较大,核大而圆,有明显的分裂相。次级精母细胞由初级精母细胞进行第一次成熟分裂而来,在初级精母细胞内侧,比前者稍小,其存在时间不长,即进行第二次成熟分裂形成精子细胞。精子细胞为圆形小细胞,不再进行分裂,位置靠近管腔,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形,形成蝌蚪状的精子离开支持细胞进入管腔。从精原细胞至精子所需的发育时间,依动物而异。绵羊约49~50天,牛约60天,猪约44~45天,马约50天。在整个曲精细管内,各节段的精子发生不是同步的,并有一定周期性,但从一个精原细胞分裂来的各级生精细胞,分裂时细胞质并不完全分开,互相有少量细胞质相连,此处可作为细胞间互通信息的渠道,使由一个精原细胞发育来的子细胞同步发育、成熟和释放。 图 2 曲精细管横切面
间质细胞 位于曲精细管之间的结缔组织中,常成群分布,数量因动物和年龄而异。马、猪较多,牛较少。胞体较大,圆形或多边形,核圆形,胞质中含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发达。能合成和分泌雄激素,主要是睾酮,释放入细胞周围的组织液中,一部分扩散入曲精细管,其余进入血液。 排出精子的导管 包括相连串的直精小管、睾丸网、输出小管、副睾管和输精管。前两者在睾丸内,输出小管和副睾管则形成副睾。直精细管系由曲精细管靠近睾丸纵隔时变直形成,短而细,管壁衬以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直精小管入纵隔互相汇合成网,称睾丸网,管腔大而不规则,由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构成,其外围以纵隔的结缔组织。由睾丸网分出20条左右输出小管,入副睾头,其管腔不规则,管壁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纤毛的煽动有助于精子向副睾管方向运动,上皮外包有薄层结缔组织和少量平滑肌纤维。副睾管,是一条管腔大的长而弯曲的细管,在副睾头内连输出小管,然后迂曲而形成副睾体和副睾尾。管壁也衬以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腔面平整,纤毛不能运动,属静纤毛,由微绒毛束构成,有助于柱状细胞分泌物的排出以营养精子,使精子进一步成熟并贮存在副睾管的后段。输精管,在副睾尾与副睾管相连续,管壁粗厚,由粘膜、肌层和外膜构成,粘膜有纵行皱襞,因而内腔呈花瓣状; 上皮由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过渡到单层柱状上皮; 肌层发达,一般分内环形和外纵行肌层; 外膜主要为浆膜。 睾丸系于精索下端,包裹在阴囊内,左右各一个,呈卵圆形,表面光滑,呈青白色,如鸽子蛋大小,一般左侧睾丸稍大于右侧,也比右侧稍低。睾丸是男性生殖器中最重要的器官,具有产生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功能。睾丸内的精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受冷刺激时,阴囊的肌肉就会收缩使睾丸提升,借助身体的热量提供温暖的环境;天气炎热时,阴囊变得松驰,使睾丸偏离身体,以便散发阴囊的热量,保证睾丸正常功能。 睾丸gaowan男性的生殖腺。左右各一,卵圆形,位于阴囊内,与附睾、输精管相连。睾丸长3~4厘米,每个重10~15克。幼年期睾丸较小。在性成熟之前,睾丸发育缓慢,至性成熟期生长迅速,开始产生精子,有了生殖能力;老年人则渐趋萎缩,性机能也逐渐减退。睾丸(见图)内有许多睾丸小叶,每一小叶由3~4根曲细精管组成。曲细精管汇集后通向附睾和输精管。曲细精管是精子的发源地。男子到青春期后,曲细精管内的生殖细胞逐渐发育成熟而形成精子。在曲细精管之间的间质细胞有分泌雄激素的功能,雄激素能促进男性附属生殖器官的发育并维持其正常活动。此外男子身体的特征,如发达的肌肉、胡须、阴毛分布的类型、男性的声音等,亦与男性激素有关。, 男性内生殖器 睾丸男性生殖腺,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呈卵圆形。附睾附着在睾丸的后缘。其上端膨大而纯圆为头,中部为体,下端为尾。附睾尾与输精管相连通。睾丸内精曲小管产生精子,附睾有贮存和协助排出精子的作用,睾丸还可分泌睾丸素,来维持男性的副性征。 睾丸亦称“精巢”。人和动物的雄性生殖腺,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的器官。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呈卵圆形。在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腰部脊柱两侧,腹膜后下方。随着胚胎的发育,睾丸逐渐下降,到出生前不久才经腹股沟降入阴囊。出生后睾丸仍未降入阴囊者叫隐睾症。由于腹腔内温度高于阴囊,使睾丸的曲细精管退化,所以隐睾症患者的睾丸不能产生精子。睾丸表面覆盖着一层致密结缔组织白膜。白膜在睾丸后缘增厚,形成睾丸纵隔,并呈放射状深入睾丸实质,将睾丸分成许多小叶。小叶内充满弯曲的曲细精管。曲细精管在纵隔内互相连接成睾丸网,由睾丸网发出十几条输出小管进入附睾。曲细精管是产生精子的部位,其管壁上皮主要由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级精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精细胞是由精原细胞经过多次分裂而形成的,分布于支持细胞之间。支持细胞起支持和营养精细胞的作用。精细胞基本发育成熟后称为精子。精子形似蝌蚪,常成群地依附于支持细胞的顶端,然后离开支持细胞游离于管腔内,最后暂时贮存于附睾内。曲细精管之间有少量的间质细胞,在性成熟后开始分泌雄激素。雄激素具有促进精子生成和男性副性器官发育,并维持其正常活动,激发和维持男性第二性征等作用。 睾丸testis又称精巢。动物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的器官。低等脊椎动物有雌雄同体现象,睾丸和卵巢同时存在一个动物体内。高等脊椎动物是雌雄异体,只有雄性动物才有睾丸。一般位于体腔背侧壁,肾的内侧。哺乳动物的单孔目、食虫目、蹄兔目、贫齿目、海牛目、鲸目、长鼻目中的许多种类的睾丸终身位于体腔内。而有蹄类、有袋类、食肉类、灵长类的睾丸则下降至阴囊内。另外,骆驼、蝙蝠、大部分啮齿类和类人猿的睾丸只有在生殖时下降阴囊,平时缩回体腔。睾丸虽然形态各异,但基本结构都相似。表层有固有鞘膜,里层有结缔组织性白膜,并向内伸展分隔实质,形成许多睾丸小叶。每个小叶有曲精细管盘曲而成,出小叶时变直为直精细管,在中轴处吻合成睾丸网,并合并形成10余条睾丸输出管离开睾丸头而进入副睾。曲细精管由生精上皮及支持细胞构成。生精上皮包括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在曲精细胞间的结缔组织中,有间质细胞,能合成和分泌雄激素。 睾丸和附睾结构 1.白膜 2. 睾丸间隔 3. 曲细精管 4. 睾丸网 5. 睾丸纵隔 6. 输出管 7.附睾管 8. 输精管 9. 睾丸小叶 10. 直细精管 睾丸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从睾丸纵隔发出许多放射状的睾丸小隔,将睾丸实质分成200多个锥体形的睾丸小叶。从睾丸网发出12~15条睾丸输出小管,经睾丸后缘上部进入附睾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