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知行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知行

指知与行的关系。知指认识、知识或道德观念,行指行为、行动或实践。涉及知识论、伦理学与统治术等方面。《左传·昭公十年》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的观点,老子有“不行而知”、“我无为而民自化”的论点。荀子主张“知之不若行之”,强调行的重要。北宋程颐认为知先行后,知难行亦难。南宋朱熹提倡知行相须,不可偏废。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知行相资以为用。”近代谭嗣同强调了知的重要,章炳麟则重视行的意义。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说,强调“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知行

中国哲学关于道德意识与道德践履、知识与行为、认识与实践关系的一对范畴。《左传·昭公十年》: “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 《尚书·说命中》: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认为实行比知晓更困难,即 “知易行难”。老子认为真知应为神秘直觉,提倡 “不行而知”( 《老子·47章》)。荀子认为实行更为重要: “知之不若行之……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宋明清时期,知行问题讨论非常活跃。程颐主张“知先行后”,“人力行,先须要知,非特行难,知亦难也”(《遗书》卷18)。朱熹提出 “知轻行重”、“知行相须”、“知行并进互发”等命题,认为“致知力行,论其先后,固当以致知为先; 论其轻重,则当以力行为重” ( 《朱文公文集》卷15); “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 (《朱子语类》卷9) 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 《传习录》)。其知行合一的过程即是致本心之良知的过程。王夫之认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以兼行”,“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 (《尚书引义.说命中二》)。近代孙中山提出 “知难行易”说,主张“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孙文学说》) 强调知对于行的指导作用。毛泽东在《实践论》里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时,曾运用、改造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范畴。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