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知行合一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知行合一Zhixingheyi

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的认识论命题和道德修养原则。中国哲学史上首先明确提出“知行合一”命题的是明代的谢复。他说:“知行合一,学之要也”。谢复提出“知行合一”命题的目的,在于强调学习封建伦理道德的理论和躬行封建道德的行动,读圣贤的书,和效法圣贤要一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谢复没有将“知行合一”的命题加以详细论述和阐发,对后世影响不大。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谢复的思想,创立了自己的“知行合一”学说。王守仁针对程朱的“知先行后”和“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的观点,指出:“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为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传习录》)于是,创建了他的“知行合一”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认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他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了”,“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守仁在这里是混淆了知行的界限,把知行的对立统一硬说成是知行合一;第二,在知行关系中,他认为知决定行,是“知行合一”说的基础。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其意是说:知是行的来源,行是知的作用;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王守仁认为知决定行,行是知的体现,否认行对知的决定作用,这实际上是颠倒知行关系的唯心主义知行观;第三,王守仁鼓吹“知行合一”说的宗旨,主要不是教人们解决知与行、认识与实践等认识问题,是要人们把加强封建伦理道德修养和躬行封建道德结合起来。反对不以封建伦理思想为指导,“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反对不注重封建伦理道德的躬行践履,“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从而达到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禁锢在封建教条框子里的目的。王守仁反对“知先行后”说,主张“知行并进”,“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认为“必待身履历而后知”,“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等思想都包含了合理的因素。

知行合一

明王守仁的学说。与朱熹“知先行后”说相对。程颐说:“人既能知见,岂有不能行。”王守仁认为:“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把知与行相混同,以知消行,认为“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了”。

知行合一

明王守仁关于哲学认识和道德修养问题的命题。据《王文成公全书》卷32《年谱》载,王守仁谪居贵州龙场期间,于正德四年(1509)受提学副使席书之聘,讲学于文明书院,始揭“知行合一”之说。其实,这一思想宋儒已露端倪。程颐说:“人既有知见,岂有不能行”(《二程遗书》卷17);陈淳认为,“致知力行二事,当齐头著力并做,不是截然为二事,先致知然后行,只是一套底事”(见黄宗羲:《宋元学案·北溪学案》)。明代谢复主张“知行合一,学之要也”(见《明儒学案·崇仁学案》),明确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命题。王守仁在发展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知行合一”说。他看到了朱熹等人“知先行后”说的弊端,既反对不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指导而“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也反对不注重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躬行践履而“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认为“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传习录》上)。在他看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同上书)、“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传习录》中)。从知行本体即是良知的观点出发,他抹煞了知行之间的差别,认为“只说在”(《传习录》上),甚至还认为“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传习录》下),即把良知向外发动时所产生的主观意念和动机也视之为行;其所谓的“知”即是“致吾心之良知”,而“行”则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可见,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明清之际,王夫之批评其为“以知为行”,可谓击中要害。但是,作为一种道德修养学说,它主张把道德观念与道德修养、道德行为融为一体,强调道德动机的重要性,要人们在“一念发动处”下功夫,显然有其一定合理性。在从朱熹“知先行后”说到王夫之“行先知后”说的发展过程中,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8:2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