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知行相资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知行相资

王夫之哲学命题。《礼记章句·中庸衍》:“知行相资以为用,唯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则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同者不相为用,资于异者乃和同而起功,此定理也。”宋代儒者多主“知先行后”,明代王守仁提出 “知行合一”,但又有抹煞知行间区别的倾向。鉴于此,王夫之提出知行相资的命题。(1)他认为知和行是两个内容不同、功效也不同的概念。他讲的知,一方面包括人们的主观认识能力: “知能者人事也”(《周易外传·系辞上传》); 另方面包括认识的结果,即“心里直下分明” (《读四书大全说·大学序》) 的“智”。他讲的行,指践履、实践、为、习之类。他指出,王守仁不懂得知行 “各有功效而相资” 的道理,所以其“知行合一”实际上是“以知为行”。(2) 王氏认为,知行虽有别,但它们又不是绝对对立,没有联系的,相反,而是互相资借,并进而有功的。“资”有凭借、依赖之意。“由知而知所行,由行而行则知之,亦可云并进而有功” (《读四书大全说》卷四)。(3) 王氏还指出,知行不仅相互依赖,还可以互相渗透和包含。所以他说: “知行二义,有时相为对待,有时不相为对待。” (同上书,卷六) 知的过程中有行,行的过程中有知。王氏将“知行相资以为用”提到对立统一的“定理”高度,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种创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8: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