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传统建筑材料的一种。系用粘土制坯,经晒干后,在高温下烧制而成。特点是硬度大、不怕火、水、冷、热,隔音效果较好,耐久不朽,并可雕琢许多花样。传统建筑的砖多是青灰色,即烧成砖后再浇水闷干所致。这种青砖年久后呈深褐色,更显雅素可爱。砖的使用最早见于周代,但留下实物较少。至战国时已有用方砖铺砌地面,不过使用仍不普遍。汉代建筑仍以土木为主,砖仅在富贵王侯墓葬内使用,有空心橔砖、实心砖等,砖上印有花纹或是有彩画的人物,以示尊贵。南北朝时,砖的使用已有长足的发展,城墙、寺塔已用砖砌,如北魏正光间建的嵩山嵩岳寺塔,是我国惟一的最早建的大型砖砌建筑物。此塔至今仍屹立无恙。唐以后的建筑用砖已很普遍,宋代则出现了琉璃砖,建造了琉璃塔。明清时期制砖技术已达到一个纯熟的水平,建筑物用砖也愈来愈广泛熟练,砖砌墙及无梁殿、塔庙等,已司空见惯。迄今为止,砖仍是建筑的重要材料,形式则更加多样化。

以粘土为原料焙烧而成的最早的人工制造的建筑材料。中国古代用砖始于战国时期,用于砌筒拱形墓室,秦时亦用于建筑室内的铺地,晋、南北朝开始用以砌筑佛塔和城墙,宋、元以后用于房屋的外墙,取代原来的夯土墙。砌砖材料早期用泥浆,南宋已有石灰泥浆,高级的用糯米汁调白灰浆,重要建筑的用砖十分讲究,地面砖从选料、烧制到成品均层层筛选,铺砌后以水打磨光滑再上生桐油润透,故造价十分昂贵,有 “金砖” 之称,京城故宫大殿的地面就是以这种方法制成;墙面用砖亦十分讲究,砖磨制平整后砌筑,砖缝细密,俗称磨砖对缝。此外还有雕砖,早期以砖坯雕塑后烧制,以后变成在砖上直接雕刻,有平雕、浮雕、透雕等不同雕刻方法,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建筑装饰。


建筑材料之一。用土坯经高温加工制成。常用于砌筑墙身等。

建筑材料。中国古称甓、瓴。砌筑用人造小型块材。外形多为直角六面体,其长度不超过365 mm、宽度不超过240 mm、高度不超过115 mm。也有异形制品。按孔洞率分为实心砖(无孔洞或孔洞率<15%)、空心砖(孔洞率>15%,孔大而数量少)、多孔砖(孔洞率>15%,孔小而数量多)3类。按生产工艺分烧结砖、蒸养(压)砖、碳化砖等。中国烧制黏土砖起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在战国时期的建筑遗址中,已发现压有花纹的条砖、方砖和栏杆砖。常用的烧结黏土砖的标准尺寸为240 mm×115 mm×53 mm。表观密度1600~1800kg/m3,吸水率一般为6%~18%,导热系数为0.55 W/(m·K)。分MU30、MU25、MU20、MU15、MU10、MU75 6个强度等级。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