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碗碗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碗碗腔亦称时腔,曾名华剧。流行于陕西、晋南一带的皮影戏。其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碗碗腔的领奏乐器月琴,古时叫阮咸,故称“阮儿腔”,后来演化为“碗碗腔”;一说因以小铜碗为主要击节乐器,故名“碗碗腔”。在清乾隆(1736~1795年) 年间,碗碗腔便已流行,各种唱板已相当齐备。其音乐细腻、幽雅、耐人听闻,不但有独特、悠扬、清丽的音乐,还有抒情、优美、感人的唱腔,能表达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和各种不同人物的复杂感情,声腔艺术比较完整。碗碗腔的旋律大跳很多,但行进自然,富有个性;道白带韵,吐字用真声,拖腔用假声。唱词雅俗共赏,结构形式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还有一些长短句,在声韵平仄方面也非常讲究。 碗碗腔戏曲剧种。又名“时腔”、“华剧”。主要流行于陕西、山西等地。原为陕西、山西皮影戏,因打击乐中有状如“碗碗”的铜铃,故名“皮影碗碗腔”,1956年,始成剧种。皮影碗碗腔流行已有200多年,在陕西,主要形成东府碗碗腔和西府碗碗腔2支,在山西,也有曲沃碗碗腔和孝义碗碗腔之别。其唱腔委婉细腻,长于抒情。演唱时,小生、小旦、青衣吐字用真声,拖腔用假声。一段唱腔中,段尾只唱上句,下句用曲调曼声而下,是它的两大特点。碗碗腔的音乐属于板腔体,有[慢板]、[紧板]、[尖板]、[滚板]、[扬句子]等板式,伴奏乐器有板胡、月琴等,打击乐与秦腔相同。它的传统剧目计有200余出,有《蝴蝶媒》、《十五庙》、《万福莲》等。 碗碗腔戏曲剧种,曾名华剧。原为流行于陕西东部、陕北、陕南及晋西南的皮影戏,因以小铜碗为主要击节领奏乐器而得名。清乾隆年间已流行。剧目丰富,现存240多种。音乐属板腔体,分苦音、花音两类。音乐细腻幽雅,旋律缠绵优美。主要伴奏乐器有月琴、硬弦、板胡。1956年,陕西省戏曲剧院三团将碗碗腔搬上戏曲舞台,演出剧目有《金碗钗》、《白玉钿》、《芦荡火种》、《红色娘子军》等。皮影形式仍同时并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