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碣碑的别体,方者为碑,圆者为碣。碣,原本作“楬”,从木。后人以石代木,故碣通楬。楬,又称“楬著”、“楬橥”,是作标志用的小木桩。《周礼·秋官·蜡氏》记载: “若有死于道路者,则令埋而瘗焉。”《汉书·尹赏传》颜师古注道: “楬,杙也,楬杙于瘗处而书死者名也。”后世楬改为石制,其形状与碑相似。到了唐代,用碑用碣要根据死者生前的官阶而定。根据《唐六典》卷四所载碑碣之制中规定: “五品以上立碑,螭首龟趺,趺上高不过九尺。七品以上立碣,圭首方趺,趺上高不过四尺。若隐论道素,孝仪著闻,虽不仕亦立碣。” 因而从碑、碣上可以反映出死者地位的尊卑高低。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