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碧鸡漫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碧鸡漫志笔记。南宋王灼撰。五卷。灼字晦叔,号颐堂,又号小溪。遂宁(今四川成都)人。绍兴中曾为幕僚。当时作者隐居成都碧鸡坊妙胜院,因地取为书名。写成于绍兴十九年(1149)。是书以论述曲调源流为主,对研究词曲渊源和发展有重要价值。内容分三部分,一为论述上古至唐歌曲的演变,一为评论北宋词人的风格流派,另一部分为考证唐宋乐曲命名的原由及其与宋词的关系,乃至所属的宫调。王氏论词内容第一,次为词采,推重苏轼而非柳永,比较肯定贺铸、周邦彦;对北宋单调纤弱词风颇致不满,反对在文学创作上墨守成规,认为以今之斜阳芳草,淡烟细雨,规范后世作者,是愚而不妥。对李清照、柳永有褒有贬,评论大致公允。据序称是书五卷,但传世者却有一、五、十卷三种本。收入《唐宋丛书》、《说郛》、《学海类编》等丛书。一九五九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一册,收五卷本,后附有校勘记。 碧鸡漫志理论批评专著。五卷。南宋王灼撰。王灼(生卒年不详),字晦叔,号颐堂,又号小溪。遂宁(今属四川)人。绍兴年间曾为幕僚。博学多闻,娴于音律,谙于词学,著《颐堂词》一卷。《碧鸡漫志》为其论词之作。据书前自序,约于绍兴十五年(1145)冬寄居成都碧鸡堂妙胜院,常至友人家宴饮听歌,归后则“旁缘是日歌曲,世所闻见,仍考历世习俗,追思平时论说,信笔以记”。后加以整理增广,于绍兴十九年(1149)春成《碧鸡漫志》。 碧鸡漫志一卷。宋王灼(约1162前后在世)撰。王灼,字晦,号颐堂,又号小溪。遂宁 (今属四川)人,生卒年不详。此书详细叙述了曲调之源流。全书共分三十五条,前七条为总论,叙述自古初到唐、宋声歌递变之由;次二十八条为分论,各为:凉州,霓裳羽衣曲,甘州,胡渭州,六幺,西河,长命女,杨柳枝,喝驮子,兰陵王,虞美人,安公子,水调歌,万岁乐,夜半乐,河满子,凌波神,荔枝香,阿滥堆,念奴娇,清平乐,雨霖铃,菩萨蛮,望江南,麦秀两歧,文溆子,后庭花,盐角儿。对分论所列各条,一一追述名之缘起与渐变宋词之沿革。此书认为:三百篇之余音,至汉而变为乐府,至唐而变为歌诗。到唐中叶,词已萌芽。到宋代,歌诗之法渐绝,而词乃大盛。其时,士大夫多娴音律,往往自制新声,渐增旧谱。因而一调或变至数体,一体或有数名,其目几不可殚举; 又非唐及五代之古法。本书就其传授分明,可以考见者核其名义,正其宫调,以著倚声所自始。其余晚出杂曲,则未一一详述。至金、元院本既出,歌词之法几乎亡失不存,文士所作仅能按旧曲平仄循声填词。自明以后,就变为文章,不再是律吕之事了。本书所论宫调,未解其说。但其间正变之由,犹赖以略得其梗概,可资参考。书中辨霓裳羽衣曲为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唐明皇为之润色,援引白居易郑嵎诗注为证,一扫月宫妖妄之说。又据谱谓此曲第一至第六叠皆无拍,证唐史载王维论按乐图霓裳第三节初拍为讹,其持论极为精核。至于书中以当时念奴娇为唐曲而杂列古曲之中,而以出自梅尧臣之盐角儿附于古曲之列等,也是作者千虑之一失。此书考证宋词曲的内容及源流,品评词人的风格和流派,成为研究宋词曲的重要史料。有 《四库全书》本。此外,《碧鸡漫志》另有五卷本,经清初钱曾校勘补足,鲍廷博将其收入 《知不足斋丛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