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磬古代石制打击乐器。先民用于乐舞,帝王用于宴祭朝聘,为“礼器”。唐宋后仅用于祭祀雅乐。《尚书·益稷》: “击鸣球”。“球”即玉磬。又“击石拊石”,“石”指石磬。相传舜时最盛。其形制有人字、蝙蝠、双鱼或其他动物形状,雕有虎、鱼、鸱枭、凤鸟等饰纹,或无饰纹,历代沿革中多有变化。奏时皆悬于木架。只悬一磬,称为特磬。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一大石磬,据测,属距今4000年的夏代遗存,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石磬。 磬刑罚名。即将罪犯用绳索勒其颈悬吊处死。《礼记·文王世子》: “公族其有死罪,则磬于甸人。” 陈浩注:“磬,悬缢杀之也。《左传》室如县磬。皇氏曰: 如县乐器之磐也。甸人,掌郊野之官。” 磬古代敲击乐器。用石或玉雕成。形状 “如规似月”,悬挂在架上,击之而鸣。商代已有单一的特磬和三个一组的编磬,周代出现由十几个大小相次成组的编磬。我国古代依照制造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八类,即八音: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尚书》 中有 “戛击鸣球 ”、“击石拊石”、“八音克谐”之说。磬属石类,在古代音乐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磬最早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中,后来用于帝王的殿堂宴享、宗庙祭祀等活动,逐渐成为象征身份地位的“礼器”。唐以后,由于新乐的兴盛,磬仅用于宫廷礼仪、祭祀仪式的雅乐乐队中了。另外,佛教寺庙中聚僧用的一种呈仰体形的铜制法器也叫磬,但与编磬的作用不同。 磬中国古代击乐器。古有八音,磬为其一,属于石类。其形制及大小,各朝代皆不同。大者称特磬,又称为“毊”,小者称编磬,配套使用。通常用泗水之滨的石材打制,又有用玉石打制的玉磬。二者用途不同,祭祀天地之神所奏雅乐,乃用石磬;祭祀祖先宗庙及举行宫廷礼仪时,则用玉磬。多在歌舞起调及乐曲终结时,与钟、鼓同奏。据《开天传信记》载,杨贵妃最善击磬,于是唐玄宗特命采蓝田绿玉制成玉磬,以供她演奏。就连挂磬的簴架,也都饰以珠翠珍怪,十分奢侈。此外,有的朝代后宫奏乐不设钟、鼓,则以大磬代之,以掌乐曲节拍。 磬中国古击乐器。木架上悬挂玉或石雕,以器击之而鸣。历代形制及枚数不尽一致。如商代有单一的特磬,周代有十几个大小相次成组的编磬。 磬古代乐器。用玉或石雕琢而成。悬挂于架上,敲击奏鸣。商代已有单一的特磐和3个一组的编磬,周代常有10几个大小相次组成的编磬,与青铜编钟合乐。春秋战国时常被用来随葬。 磬❶古代打击乐器。石制、片状。形制多种,有的上做弧形,下近直线;有的上作倨句形,下做弧形;有的则近于等腰三角形。近年在朝阳地区多有发现,据考古鉴定,多为商、周、春秋、战国遗物。 磬磐古代乐器。用玉或石雕琢而成。悬挂于架上,敲击奏鸣。商代已有单一的特磬和3个一组的编磬,周代常有10几个大小相次组成的编磬,与青铜编钟合乐。春秋战国时常被用来随葬。 磬古代乐器,用玉或石雕琢而成。悬挂于架上,敲击奏鸣。商代已有单一的特磬和3个一组的编磬,周代常有10几个大小相次组成的编磬,与青铜编钟合乐。春秋战国时常被用来随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