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礼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礼运》Liyun一篇论礼的专著。《礼记》篇名。约为战国末年、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文中对礼的内容、本质、作用的论述,大要不出荀子之论礼,无多少独创,惟“大同”和“小康”之说,则为儒学所仅见。文中对儒家理想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作了生动的描述,故后有“礼运大同”之称。认为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治,是进入“大同”阶段之前的低级阶段。论述了社会的发展演变及礼义道德的起源等问题,揭示了中国古代封建道德纲常的宗法等级性的特点。东汉郑玄注:“名曰《礼运》者,以其记五帝三王相变易及阴阳转旋之道。”该文为今人认识古代的传统道德提供了一个足以依据的历史启示,其“大同”思想对近代的洪秀全、康有为和孙中山等人都有很大影响。 礼运《礼记》篇名。战国末期至秦汉之际儒学家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东汉郑玄注“礼运”,“以其记五帝三王相变易阴阳转旋之道”。论说了“大同”和“小康”的礼治社会理想。认为“天下为公”是大同世界的基本特征,继此之后,是“天下为家”的小康之治。还论述了礼、义的本质和内容。认为“礼以治人之情”。将人的情感首次系统规定为“喜、怒、哀、乐、爱、恶、惧”七种,认为它们是“弗学而能”的。又规定了十种美德,称“人义”。“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区分了利患,“讲信修睦,为之人利;争夺相杀,为之人患”。“大同”的社会理想的提出,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巨大影响。对近代革命家如洪秀全、孙中山等有很大影响。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也著有《礼运注》,发挥大同思想。 礼运《礼记》篇名。篇中借言偃和孔子的问答、叙述“五帝三王相变易及阴阳转旋之道”,表现了儒家的社会历史观。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之大同社会的理想,对后世社会政治思想家有很大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