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礼部尚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礼部尚书官名。掌主礼部政令 (见: 礼部、礼部郎中) 礼部尚书官名。北魏献文帝始置,隋置为尚书六部长官之一,以侍郎为副贰,统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四曹,正三品。唐沿置。高宗龙朔二年(662) 至咸亨元年 (670) 改为司礼太常伯,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 至中宗神龙元年 (705) 改为春官尚书。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 以后,又以吏部贡举之职移属礼部。所领四司各司其职: 礼部司掌礼乐、学校、衣冠、符印、表疏、图书、册命、祥瑞及丧葬赠赙之事; 祠部司龙朔二年至咸亨元年改称司禋,掌祠祀祭享、天文漏刻及僧尼道士; 膳部司龙朔二年至咸亨元年改称司膳,掌祭品、祭具制度,诸王以下及蕃客食料供给; 主客司龙朔二年至咸亨元年改称司蕃,掌周、隋王室之后及外国、少数民族朝见之事。中唐以后,六部尚书成为高级大臣迁转之资,以侍郎掌握实权。五代因之。北宋前期为寄禄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始复其原职,从二品。辽、金亦置。金1人,正三品。元改隶中书省,世祖中统元年 (1260) 以吏、户、礼为左三部,置尚书2人,后或分立吏礼部,或别立礼部,至至元十三年 (1276) 定置礼部。二十三年定尚书2人。成宗元贞元年 (1295) 增1员,领会同馆事。明废中书省,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升为正二品。与侍郎多由翰林出身者充任,并兼翰林官衔。清顺治元年 (1644) 改承政为尚书,五年定满,汉各1人,从一品。满尚书兼管乐部、太常寺、鸿胪寺,汉尚书不兼。宣统三年 (1911)改设典礼院掌院学士后废。 礼部尚书官名。北魏始置,为礼部之长官,其制不详。西魏初为尚书省十二部尚书之一。隋始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的礼部最高行政长官,掌礼仪、祭祀、宴飨及学校之政令,总判部属各司事。唐沿隋制,置一人。开元二十四年(736)后,又兼管科举考试事。唐中叶以后,诸部尚书多为外官兼职,故本部事务多由侍郎主之。五代因之。北宋前期为三品寄禄官,元丰改制后,始领礼部事。辽、金、元、明、清历代均置。清代升为从一品。自从科举事归礼部后,礼部尚书便成为管理科举考试的最高行政长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