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18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方针和准则。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1958年3月毛泽东在党中央召开的 “成都会议”上提出,同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其基本点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在继续完成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逐步实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在集中领导、全面规划、分工协作的条件下,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 通过这些,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shehuizhuyi jianshe zongluxian1958年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当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即将完成之际, 约在1955年冬, 毛泽东的注意力由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问题转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速度上,并不断反对右倾保守。后来,他吸收周恩来、李富春的意见, 把社会主义建设设想为又多, 又快, 又好, 又省。1956年元旦《人民日报》社论将之定为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同年6月20日 《人民日报》根据周恩来的意见写了《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强调既要注意多快,又要注意好省。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则公开批评了这一社论,1958年初接连进行批判。3月的成都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进而指出冒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反冒进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并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被5月“八大”二次会议通过。在“八大”二次会议上刘少奇所作的《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这条路线的基本点,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在继续完成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逐步实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在集中领导,全面规划,分工协作的条件下,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通过这些,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条总路线及其基本点,一方面规定了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运用上层建筑与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以及逐步实现技术革命文化革命的方针,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另一方面片面强调高速度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从1958年至1978年底,中国的经济建设都是在这条总路线指导下进行的。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1958年3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它的基本点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在继续完成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逐步实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在集中领导、全面规划、分工协作的条件下,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通过这些,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形成于1958年3月成都中央工作会议。1958年3月中共八大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其主要内容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条总路线酿成了1958年的“大跃进”。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这条总路线的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