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社会促进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社会促进shehui cujin

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在团体状态或他人在场同场竞争时, 工作效率要高于一个人单独完成某项任务。例如两个人同时骑自行车要比一个人骑时速度快。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社会促进的影响程度是因人而异的。一般来说,小孩要比成人所受的影响大一些。而成人所受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有些人因此反而工作效率降低。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时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习惯、环境、适应能力、注意力分散程度、受暗示性等因素所造成的。他认为社会促进对迟钝的人影响较大。

社会促进Shehui cujin

许多人在一起工作(即共做)或有他人在场比一个人单独工作(即独做)时活动或工作效率提高,出现增质或增量的现象,又叫社会助长或群体效应。是群体对个体发生影响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特里普利特(N.Triplett)于1897年进行了该领域的第一项实验研究,他要求40名10—12岁儿童在独做或共做两种情境下尽可能快地绕钓鱼杆上的线,结果发现共做的成绩显著快于独做的。莫德(W.Mode)于1914年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证实了该现象的存在,并发现共做中竞争性的增强会使共做成绩比独做成绩好得多。奥尔波特(F.H.Allport)在1916—1919年间也进行了系统实验,发现社会促进的产生还取决于任务的性质。如果任务简单,共做一般会增量或增质;如果任务复杂,共做虽能增量,却可能出现减质即错误可能增多。研究者认为对于复杂、困难的任务,人多或有他人在场会使人分心,不能专心思考,因此出现减质甚至减量的社会干扰作用。扎琼克(R.B.Zajonc)等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为此,他提出了驱力水平论(drive level theory),认为他人在场会造成一个人的内驱力或动机水平的提高,使优势反应加强,因而提高简单工作的效率(因简单工作中正确反应占优势),但却会妨碍复杂、困难任务的完成(因这时不正确的反应占优势)。如果对于完成复杂、困难的任务事先进行过训练,则共做仍可增质、增量。对于他人在场为何增强一个人的驱力或动机水平?考特瑞尔(W.B.Cottrell)通过实验研究认为,他人在场时,个体的被评价意识增强了,同时,共做往往暗含着竞争,因此个体就总想表现好一些,结果使共做优于独做。对于他人在场或共做对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究竟是积极的促进作用还是消极的干扰作用,研究中存在矛盾的结果。为此,林格伦(H.C.Lindgren)和布坎南(J.Buchannan)于1965年和1973年分别进行实验,先采用奥斯本(A.F.Osborn)于1957年提出的“脑力激励法”(brainstorming),即让主持人提出要解决的问题,鼓励群体成员提出建设性意见,本着不批评、畅所欲言、多多益善、可吸收别人意见等原则,大家集思广义,然后再进行独思,结果发现,这种将共做与独做相结合的方式,能使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不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优于单纯采用一种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针对任务的性质,巧妙地使用共做、独做及二者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工作效率和质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