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社火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社火shehuo

民间传统节日娱乐习俗,俗称社虎、故事,更早以前称赛神。流行于境内各地。是在鼓乐、戏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祀神艺术。通常农历年末岁首排练,元宵节前后演出,正月十五达到高潮,正月十六结束。演出之夜燃火挑灯,游村转户,鼓乐队开道。出演时,礼炮轰鸣,彩旗前导,鼓乐、高跷、亭子、马队殿后,如三军出征,威武雄壮。主要类型有高跷、亭子、马故事、芯子和地摊、旱船及狮子、龙灯。多以历史故事编演,锣鼓伴奏,有演有唱,载歌载舞,热闹红火。演出队白天串村,夜晚入户,争胜斗彩,极为盛行。社火内容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传统剧目等,如《三英战吕布》《关公出五关斩六将》;也有民间自娱自乐节目,如《划旱船》《促驴》等。演员根据故事情节着装,表现喜怒哀乐模样,形象逼真。清同治年间,汉水流域舞龙灯、舞狮子、船蚌等社火也流传到彬县等地,丰富了当地社火内容。武功社火有单马社火、对马社火、车社火、高台社火等。每逢过年或古庙会,很多地方都耍社火。1978年以后,传统的社火活动更加兴盛,大庄乡北韩村春节装扮马社火曾进城表演,轰动一时。扮演者手持马鞭,跨在骏马的芯子上,六七个精壮小伙摇动芯子撬杆一上一下,让骏马跳动不止,形象生动。县城内鞭炮齐鸣,人潮涌动。1987年春节,陕西电视台曾专程奔武功拍摄耍社火电视节目。近年来,社火内容进一步革新,装扮现代剧和配合中心工作宣传的内容增多,并向吹、拉、弹、唱综合表演方向发展,花样繁多,气氛更为热烈。

社火

甘肃各地汉族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早在2500年前就有了社火,源于古代消灾、驱疫、祈福、盼丰收,庆太平的民间宗教礼仪。甘肃的社火活动,广泛流行于各地,依各地风俗不同,形式和内容也有所不同,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造型表演艺术。社火组织训练一般从农历腊月20日开始,多在农历正月表演,直到正月20日才算结束。社火穿红挂绿, 涂粉抹脂, 彩绘出各种以历史上的英雄豪杰, 善男信女及民间传说中的戏剧人物的脸谱,丰富多样,别具一格。社火出行由锣鼓开道,踏着节奏,踩着高桥、扭秧歌、地蹦子、跑旱船、推车子、耍狮子、跑竹马、跑驴、舞龙灯、铁蕊子殿后,列队而行,载歌载舞,锣鼓齐鸣,伴着炮仗声声,煞是红火。社火离不开烟火,每当社火队出村时, 要点燃一堆火, 还要放一种 “三眼冲”或“朝火冲”的火炮,现在改为放鞭炮。社火所经过的村庄, 群众都要夹道鸣炮欢送。兰州以风婆雨师开路, 寄托风调雨顺的愿望。风婆也叫 “风婆娘”, 由男子装扮,愈丑愈好,挽着长纂纂,红辣椒当耳坠,白脸阔嘴红脸蛋,红衣绿裙,手持苕帚疙瘩;雨师戴草帽,挂长髯,穿长袍,手持漏斗状彩灯。两人左右分列,遥相顾盼,扭着秧歌开路。陇东由春宫开路,能说会道,出语恢谐。该地还有马社火,戏装人物持刀枪剑戟、彩扇、绳刷,乘骡马表演,并夸耀膘情。社火表演中独具特色的有:兰州 “太平鼓”舞,武威“攻鼓”舞, 张掖 “顶碗”舞, 陇东秧歌、“高跷”、“铁蕊子”、“转轮台”,陇南的 “戏驾”、“高抬”和天水的 “扇鼓”、“腊花”等。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社火出现工农兵形象,持锤头、镰刀、步枪扭秧歌。“文革”中禁绝。改革开放以来,80年代复兴,抛去了封建迷信糟粕,增添了不少新的形式和内容。社火队乘汽车,拖拉机、摩托车,穿西装、旗袍,也有戏装人物、时装模特队表演。社火在节日期间,走村串乡表演,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和喜庆。

社火

中国民间歌舞技艺表演活动。18世纪以来主要流传于中国华北、西北广大地区,包含高跷、秧歌、龙舞、狮舞、跑旱船、杂技等10余种表演形式,因以某种表演形式为主,从而又有文、武、灯、唱、马、高台社火等10多种不同称谓。陕西省有1种“背社火”,是背“芯子”的杂技表演,独具特色。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8: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