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祃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祃祭军礼之一。即军在驻地祭祀军前的大旗。《宋史·礼志二十四》: “祃,师祭也,宜居军礼之首。讲武次之,受降、献俘又次之。田猎以下,亦各以类附焉。军前大旗曰牙,师出必祭,谓之祃。后魏出师,又建纛头旗上。太宗征河东,出师前1日,遣右赞善大夫潘慎修出郊,用少牢1祭蚩尤、祃牙; 遣著作佐郎李巨源即北郊望气坛,用香、柳枝、灯油、乳粥、酥蜜饼、果,祭北方天王。咸平中,诏太常礼院定祃仪。所司除地为坛,两壝绕以青绳,张幄帟,置军牙、6纛位版。版方7寸,厚3分。祭用刚日,具馔。牲用太牢,以羊豕代。其币长1丈8尺,军牙以白,6纛以皂。都部署初献,副都部署亚献,部署3献,皆戎服,清斋1宿。将校陪位。礼毕焚币,釁鼓以1牢。又择日祭马祖、马社。” 祃祭古代行军在驻止处祭神称为“祃”。属于“五礼”军礼之一。祭祀的对象有两种说法: 一是黄帝;一是蚩尤。《诗·大雅·皇矣》: “是类是祃”《传》中解释: “于内曰类,于野曰祃。” 《疏》: “初出兵之时,于是为类祭,至所征之地,于是为祃祭。”祃祭亦设坛,用牢,行燎祀仪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