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神农本草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本经》。本草类著作。三卷。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一说战国时期)。书中总结秦以前药物学成就,为我国现存最早药学专著。书中首为序例,总论药物理论和配伍规律。次载药三百六十五种。其中植物药二百五十二种,动物药六十七种,矿物药四十六种。根据药物效能、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和中品各一百二十种,下品一百二十五种。提出君臣佐使、七情合和、五味、四气等药物学理论,并注意药物采收时间、炮制和贮藏方法等。介绍药物的别名、性味、生长环境及主治功用。其中不少药物疗效已被现代科学方法证实,具有较高科学价值。原书早佚,内容多保存于历代本草著作中。现存主要辑本为明卢复辑本,以清孙星衍、顾观光、日本森立之三家辑本流传。一九五五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孙星衍、孙冯翼辑本。李鼎《关于〈神农本草经〉的几种本子》(《上海中医药杂志》1957.2)赵忠敬《研究〈神农本草经〉的几个问题》(《广州中医》1963.5),王筠默《〈本草经〉的整辑步骤和方法》(《江苏中医》1965.2)可供参考。 121 神农本草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约成书于秦汉时期,是东汉时期医家在前人著作基础上,对本草学所进行的划时代总结。本书原载药365种,经梁代陶弘景整理,并附入《名医别录》所载药365种共730种,以后历代本草著作即相沿引用此法,将本书内容保存下来,而原本却早已散失。现存最早辑本是明代卢复辑,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神农本草经》是清代学者从宋代《证类本草》等书辑录出来的。而流传较广的是孙星衍和顾观光的两种辑本及日本森立之辑本。本书将药物分上、中、下三品,其中上、中品各120种,下品125种,共365种,以应周天之数。在药理方面提出了药有君臣佐使,阴阳配合,七情合和,五味四气等,并介绍了药物的别名、性味、生长环境及主治功用等。书中也夹杂些道家记述,如认为上品养命,中品养性,而且每品之中都把矿物性药列在最前,认为久服可以“不老延年”,象雄黄、水银这样剧毒药,也认为“久服神仙不死”,这些给后世带来很大流弊。但书中所记的丹砂“能化为汞”,水银“熔化还复为丹”等内容,都是汉代化学家实验结果的珍贵记录。 神农本草经系最早的中药经典著作。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撰人不详,“神农”为其托名。成书年代自古以来就有不同意见,有先秦、两汉、六朝诸说。现一般认为其主体约形成于西汉,又经东汉医药学家修润增补。梁代陶弘景曾予整理。原书唐初已散失,现存者多为明末以后的辑佚本。全书分3(或4)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序例(或序录)一卷,即总论,归纳为13条药学理论原则。先将药物分为三类,上品120种为君,无毒,主养命,可久服; 中品120种为臣,主养性,无毒或有毒,多为补养兼有攻治疾病之效; 下品125种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为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主治病。其次论述了药物 “君、臣、佐、使”配伍的原则、七情、四气五味、采收、调剂、用法等。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的精髓。各论三卷,按上、中、下品分别记述药物的名称、性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别名、生长环境或产地等。其中上品如人参、阿胶、雄黄; 中品如鹿茸、红花、石膏; 下品如附子、大黄。书中有200多味药至今常用。《本草经》对后世本草学影响很大,《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等即以此为基础发展而成。将药物以上、中、下三品作为分类法,虽然在《本草经集注》中已退居次要地位,但在明以前许多重要本草中,可常在药名下注明它的三品分类位置。本书今有辑本14种,常用且较好者如清代孙星衍、孙冯翼合辑 《神农本草经》3卷 (1799)、清代顾观光同名辑本4卷(1844)及今人尚志钧《神农本草经校点》 (1983) 等。 神农本草经中医药物学经典名著。又名《神农本草》、《本草经》、《本经》。三卷(亦有分为四卷)。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一说战国时期)。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本经》。3卷。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一说战国时期)。首为序例,总论药物理论和配伍规律;次载药365种,根据药物效能和使用目的,分上、中、下三品。原书早佚,有辑本。 神农本草经本草学著作名。简称《本经》。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一说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是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书中总结了药物理论,如配伍原则,七情合和、五味、四气等;并载药物365种,分上品(120种)、中品(120种)、下品(125种)三类,分别记叙了每种药物的别名,性味、主治功用等。后世医家在其基础上不断增补内容,形成了众多的本草学文献。 神农本草经❶三卷。清孙星衍 (详见《周易集解》)、孙冯翼 (生卒年不详)辑。孙冯翼字凤卿,孙星衍从子。此书又称 《神农本草》,简称 《本草经》、《本经》。撰人不详,“神农”为其托名。约成书于秦汉时期 (一说为战国时期)。书中总结了秦以前药物学成就,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原书早佚,内容多保存于历代本草著作中,后人辑本颇多。现存主要辑本为明卢复辑本,日本森立之辑本,及孙氏、顾氏辑本。书中首为序例,总论药物理论和配伍规律。次载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其中植物药二百五十二种,动物药六十七种,矿物药四十六种。根据药物效能、使用目的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和中品各一百二十种,下品一百二十五种。上品药物为君,主养命;中品药物为臣,主养性;下品药物为佐使,主治病。论述了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药物“七情”的忌宜(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反、相恶、相杀七类),药物的“五味”(酸、咸、甘、苦、辛),“四气”(寒热温凉)等药物学理论,并注意药物收采时间、炮制和贮藏方法等。介绍药物的别名、性味、生长环境及主治功用。在药用价值上,绝大多数药物临床应用都有很高的疗效,如补气的人参、黄芪,补血的当归、地黄,解表的麻黄、桂枝,泻下的朴硝、大黄等。书后附序例逸文。孙氏长于儒学,于考证必有所依,故此书中论述详备,条理明晰。有问经堂刊本、195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辑本。 神农本草经药物专著,撰者不详,托名神农,成书约在秦汉时期,3卷。该书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载药365种,其中植物252种,动物67种,矿物46种,按上中下三品,分论药性、药理、采贮、炮制等内容,是研究上古到秦汉的医药学发展,植物、动物、矿物的分布和利用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原书早佚,明清有多种辑本,今有各种点校重印本。 《神农本草经》中医经典著作。简称《本经》或《本草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该书分3卷(亦有作4卷的),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该书根据药物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120种为君,中药120种为臣,下药120种为佐使。该书所载主治病症约有170多种,包括内、外、妇、儿等多科疾病。 ![]() 主要责任者: 崔玲 责任方式: 主编 出版者: 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地: 天津 页码: 401-818 开本: 16 中图分类号: R281.2 分辑名:下卷 语种:中 定价:560.00 出版时间:2009-07 丛书多卷书否:是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共收录129条词条。 被引频次:77 ![]() 主要责任者: 崔玲 责任方式: 主编 出版者: 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地: 天津 页码: 1-400 开本: 16 中图分类号: R281.2 分辑名:上卷 语种:中 定价:560.00 出版时间:2009-07 丛书多卷书否:是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共收录241条词条。 被引频次:77 《神农本草经》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简称《本经》,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本经》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作者不详,可能非一人所作。全书共3卷,收载药物365种,论述了药物的采集、加工炮制、优劣真伪的鉴别,还论及了药物的主治、用法、服法、配伍等。临床实践证实,其所记载的药物功效大部分是正确的,如麻黄平喘,黄连止痢等。《本经》是集东汉药物学之大成的著作,系统总结了秦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其后的药学著作均是在《本经》的基础上发展的。今天它仍是学习中医药学的重要参考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