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神农本草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草经》、《本经》。本草类著作。三卷。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一说战国时期)。书中总结秦以前药物学成就,为我国现存最早药学专著。书中首为序例,总论药物理论和配伍规律。次载药三百六十五种。其中植物药二百五十二种,动物药六十七种,矿物药四十六种。根据药物效能、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和中品各一百二十种,下品一百二十五种。提出君臣佐使、七情合和、五味、四气等药物学理论,并注意药物采收时间、炮制和贮藏方法等。介绍药物的别名、性味、生长环境及主治功用。其中不少药物疗效已被现代科学方法证实,具有较高科学价值。原书早佚,内容多保存于历代本草著作中。现存主要辑本为明卢复辑本,以清孙星衍、顾观光、日本森立之三家辑本流传。一九五五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孙星衍、孙冯翼辑本。李鼎《关于〈神农本草经〉的几种本子》(《上海中医药杂志》1957.2)赵忠敬《研究〈神农本草经〉的几个问题》(《广州中医》1963.5),王筠默《〈本草经〉的整辑步骤和方法》(《江苏中医》1965.2)可供参考。

121 神农本草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约成书于秦汉时期,是东汉时期医家在前人著作基础上,对本草学所进行的划时代总结。本书原载药365种,经梁代陶弘景整理,并附入《名医别录》所载药365种共730种,以后历代本草著作即相沿引用此法,将本书内容保存下来,而原本却早已散失。现存最早辑本是明代卢复辑,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神农本草经》是清代学者从宋代《证类本草》等书辑录出来的。而流传较广的是孙星衍和顾观光的两种辑本及日本森立之辑本。本书将药物分上、中、下三品,其中上、中品各120种,下品125种,共365种,以应周天之数。在药理方面提出了药有君臣佐使,阴阳配合,七情合和,五味四气等,并介绍了药物的别名、性味、生长环境及主治功用等。书中也夹杂些道家记述,如认为上品养命,中品养性,而且每品之中都把矿物性药列在最前,认为久服可以“不老延年”,象雄黄、水银这样剧毒药,也认为“久服神仙不死”,这些给后世带来很大流弊。但书中所记的丹砂“能化为汞”,水银“熔化还复为丹”等内容,都是汉代化学家实验结果的珍贵记录。

神农本草经

系最早的中药经典著作。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撰人不详,“神农”为其托名。成书年代自古以来就有不同意见,有先秦、两汉、六朝诸说。现一般认为其主体约形成于西汉,又经东汉医药学家修润增补。梁代陶弘景曾予整理。原书唐初已散失,现存者多为明末以后的辑佚本。全书分3(或4)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序例(或序录)一卷,即总论,归纳为13条药学理论原则。先将药物分为三类,上品120种为君,无毒,主养命,可久服; 中品120种为臣,主养性,无毒或有毒,多为补养兼有攻治疾病之效; 下品125种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为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主治病。其次论述了药物 “君、臣、佐、使”配伍的原则、七情、四气五味、采收、调剂、用法等。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的精髓。各论三卷,按上、中、下品分别记述药物的名称、性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别名、生长环境或产地等。其中上品如人参、阿胶、雄黄; 中品如鹿茸、红花、石膏; 下品如附子、大黄。书中有200多味药至今常用。《本草经》对后世本草学影响很大,《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等即以此为基础发展而成。将药物以上、中、下三品作为分类法,虽然在《本草经集注》中已退居次要地位,但在明以前许多重要本草中,可常在药名下注明它的三品分类位置。本书今有辑本14种,常用且较好者如清代孙星衍、孙冯翼合辑 《神农本草经》3卷 (1799)、清代顾观光同名辑本4卷(1844)及今人尚志钧《神农本草经校点》 (1983) 等。

神农本草经

中医药物学经典名著。又名《神农本草》、《本草经》、《本经》。三卷(亦有分为四卷)。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一说战国时期)。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汉书·艺文志》未著录。梁阮孝绪《七录》和《隋书·经籍志》始著录此书,然均未注明成书年代和作者姓名。东汉郑玄注《周礼》,认为此书由神农氏所作。晋代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黄帝使岐伯尝味本草、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认为成于黄帝时代,由黄帝所作。但此二说不足凭信。梁陶弘景根据书中所载药物产地,首先提出为汉人所撰的观点,疑为“仲景、元化(即华佗)等所说。”近人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说:“此书在东汉三国间,盖已有之;至宋齐间则已成立规模矣……著者之年代则不出东汉末讫宋齐之间。”又说:“是今本《本草》与华佗、吴普有密切的关系,或即以《吴普本草》为基础,亦有其可能性也。”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此书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笔,乃是自先秦以来众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整理,逐渐积累起来,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编撰成书。托名“神农”,主要因为秦汉之时,托古、师古、尊古之风盛行。“本草”的含义,则是因为古代以草本植物入药为主,历代中医药物学著作大多使用这种命名方法。
《神农本草经》共收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其中植物药二百五十二种,动物药六十七种,矿物药四十六种,且按效能和使用目的分药物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一百二十种,多属于补养类药物,如人参、甘草、枸杞、大枣、阿胶、灵芝等;中品一百二十种,大多属稍有补养之功而兼有治病作用的药物,如黄芪、黄连、五味子、麻黄、沙参、百合、葛根、丹参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种,大多是带有毒性的专治疾病的药物,如大戟、芫花、甘遂、乌头、附子、狼毒、巴豆等。这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最早使用的药物分类方法。每种药物依次记载药名、异名、性味、出处、主治病症、生长环境。书中的药物大多疗效确实,被沿用至今。书中提到的病证约有一百七十多种,包括内,外、妇、眼、耳、喉、齿等科的疾病。《神农本草经》系统地论述了中药学理论,如提出了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药物七情合和宜忌,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反、相恶、相杀等七类;药物的五味(酸、咸、甘、苦、辛),四气(寒、热、温、凉),有毒无毒,药物的加工和剂型,按照病因,病位的用药要求等。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历史上药物学经验与理论总结的产物,它为我国古代药物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以后的中药学著作,均以此书为基础增补而成。它成为中国古代药物学的经典,被誉为“四大医典”之一(另三本为《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此书在隋唐时期广泛流传,但至唐末宋初却已亡佚。现今传世的本子,为后人从历代本草书中辑佚而成的。最早的辑本为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前后王炎的《本草正经》,但也已亡佚。此后有明万历四十四(1616)卢复的辑本、清嘉庆四年(1799)孙星衍、孙冯翼合辑本(一般认为此辑本,内容翔实,较有参考价值,流传颇广)、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顾观光辑本、日本嘉永七年(1854)森立之辑本。今有商务印书馆本(1955),1963年、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清孙星衍、孙冯翼合辑本整理出版。

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草经》、《本经》。3卷。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一说战国时期)。首为序例,总论药物理论和配伍规律;次载药365种,根据药物效能和使用目的,分上、中、下三品。原书早佚,有辑本。

神农本草经

本草学著作名。简称《本经》。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一说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是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书中总结了药物理论,如配伍原则,七情合和、五味、四气等;并载药物365种,分上品(120种)、中品(120种)、下品(125种)三类,分别记叙了每种药物的别名,性味、主治功用等。后世医家在其基础上不断增补内容,形成了众多的本草学文献。

神农本草经

❶三卷。清孙星衍 (详见《周易集解》)、孙冯翼 (生卒年不详)辑。孙冯翼字凤卿,孙星衍从子。此书又称 《神农本草》,简称 《本草经》、《本经》。撰人不详,“神农”为其托名。约成书于秦汉时期 (一说为战国时期)。书中总结了秦以前药物学成就,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原书早佚,内容多保存于历代本草著作中,后人辑本颇多。现存主要辑本为明卢复辑本,日本森立之辑本,及孙氏、顾氏辑本。书中首为序例,总论药物理论和配伍规律。次载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其中植物药二百五十二种,动物药六十七种,矿物药四十六种。根据药物效能、使用目的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和中品各一百二十种,下品一百二十五种。上品药物为君,主养命;中品药物为臣,主养性;下品药物为佐使,主治病。论述了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药物“七情”的忌宜(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反、相恶、相杀七类),药物的“五味”(酸、咸、甘、苦、辛),“四气”(寒热温凉)等药物学理论,并注意药物收采时间、炮制和贮藏方法等。介绍药物的别名、性味、生长环境及主治功用。在药用价值上,绝大多数药物临床应用都有很高的疗效,如补气的人参、黄芪,补血的当归、地黄,解表的麻黄、桂枝,泻下的朴硝、大黄等。书后附序例逸文。孙氏长于儒学,于考证必有所依,故此书中论述详备,条理明晰。有问经堂刊本、195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辑本。
❷四卷。清顾观光 (1779—1826)辑。顾观光字尚之,又字漱泉,世医出身,少攻举子业,三试不第,后承家学为医,博学多识,对继承、整理古代文献有一定贡献。顾氏遍考唐、宋类书所引,对于宋、金、元、明刊本间有异同者,择善而从,辑为此书。卷一为序例,卷二至卷四为本文。顾氏侧重揭明本经真面及原编次序。书中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依次记述其药名、性味、主治病症、及药物的别名、生长环境等,共载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内容大体与孙星衍等所辑三卷本相同。《神农本草经》为我国经典性药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

药物专著,撰者不详,托名神农,成书约在秦汉时期,3卷。该书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载药365种,其中植物252种,动物67种,矿物46种,按上中下三品,分论药性、药理、采贮、炮制等内容,是研究上古到秦汉的医药学发展,植物、动物、矿物的分布和利用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原书早佚,明清有多种辑本,今有各种点校重印本。

《神农本草经》

中医经典著作。简称《本经》或《本草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该书分3卷(亦有作4卷的),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该书根据药物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120种为君,中药120种为臣,下药120种为佐使。该书所载主治病症约有170多种,包括内、外、妇、儿等多科疾病。

神农本草经 (下卷)

主要责任者: 崔玲
责任方式: 主编
出版者: 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地: 天津
页码: 401-818
开本: 16
中图分类号: R281.2
分辑名:下卷
语种:中
定价:560.00
出版时间:2009-07
丛书多卷书否:是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共收录129条词条。
被引频次:77
神农本草经 (上卷)

主要责任者: 崔玲
责任方式: 主编
出版者: 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地: 天津
页码: 1-400
开本: 16
中图分类号: R281.2
分辑名:上卷
语种:中
定价:560.00
出版时间:2009-07
丛书多卷书否:是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共收录241条词条。
被引频次:77

《神农本草经》

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简称《本经》,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本经》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作者不详,可能非一人所作。全书共3卷,收载药物365种,论述了药物的采集、加工炮制、优劣真伪的鉴别,还论及了药物的主治、用法、服法、配伍等。临床实践证实,其所记载的药物功效大部分是正确的,如麻黄平喘,黄连止痢等。《本经》是集东汉药物学之大成的著作,系统总结了秦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其后的药学著作均是在《本经》的基础上发展的。今天它仍是学习中医药学的重要参考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