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祭敖包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祭敖包

每年6-7月,正是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上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百花盛开的时节,牧民在此时举行祭祀活动——“祭敖包”。“祭敖包”是一种祭祀神灵的地方,一般将“堆”选择在较高的山顶之上,堆放一些天然石块。祭祀时,敖包上插一簇簇树枝,树枝上面拴五颜六色的布、绸条或纸旗,参加祭祀的男女老少穿着节日服装,骑马,坐着勒勒车,手捧着祭品,从四面八方赶到敖包山。这时活佛和喇嘛穿起法衣,戴上法帽,摆成阵势,焚香点火,诵经念咒。
祭祀仪式是:主祭人活佛坐在敖包前摆满供品的长方形桌子后念珠,其他喇嘛恭恭敬敬跪在他前面,牧民们围跪在三面向“敖包”。之后,众喇嘛和牧民拱手作揖磕头,虔诚地口中念咒为祭,最后,参加祭祀的人或骑马或步行跟随着一名吹着法号的喇嘛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围,祈神降福,祈神保佑。

祭敖包

亦称祭鄂博,是信仰喇嘛教的蒙、藏、土等族祭祀风俗。蒙语敖包,意为“堆子”。蒙古族地区的敖包,多以石块(或沙、土)堆积而成,或以柳条围筑,中填沙土,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包上竖若干木幡杆,挂缀五色绸、布条和经幡。地区不同,祭祀方式亦异。蒙古族祭祀时,男男女女,扶老携幼,携带哈达、整羊肉、奶酒和奶食等祭品,来到敖包处,先献上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诵经祈祷,众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再悬挂新的五色绸布条和经幡。祭毕,进行赛马、摔跤、射箭等游艺活动。祭敖包在蒙古族地区已逐渐发展为那达慕大会。

祭敖包

亦称“祭鄂博”。蒙古族民间祭祀风俗。“敖包”是蒙古语音译,堆子的意思。以石块、土堆、木块堆积而成。设置敖包,有的只作为道路、境界标志,更多是作为神灵享祭之处。古代蒙古地方没有寺庙,地方官员、财主请萨满选择好山坡、沙地堆起敖包作为当地的崇拜物,祭祀山神、路神、水神或者氏族保护神和崇拜的英雄。敖包种类很多,有一个家族的敖包,也有一个嘎查(屯)、一个旗或若干旗的共同敖包。汗和诺彦的敖包称“金敖包”。旧时,行人经过此地要下马,供以酒肉,投土、石块三枚,或剪马鬃、马尾于幡杆之上。大型祭敖包活动,有的年祭2次,春祭在4月8日或4月15日,秋祭在8月15日或9月17日; 也有的年祭1次,在6—7月间。祭祀规模不同,内容也有差异。嘎查祭,本屯老少参加祭祀,先在其上插树枝、挂经幡和五色绸布,点篝火,供肉祭酒,焚香,萨满祭神(后改喇嘛诵经),分食肉粥。旗或多旗联办的大型敖包会,各地牧民都赶着勒勒车骑着马甚至带着帐篷来。除祭祀外,还要举行以摔跤、赛马、射箭、投布鲁和演奏民歌为主要内容的那达慕比赛。商业摊床也赶来出售商品和收购畜产品。一般举行1至3天。居于关东的鄂温克、达斡尔、锡伯也有此俗。解放后,多已自行废止,那达慕大会更受欢迎。

祭敖包

蒙古族达斡尔族萨满教祭祀仪式。也作“祭鄂博”、“敖包”或“鄂博”,为蒙古语音译,意为“堆”、“土堆”或“石堆”。认为是神灵所居和享祭之地,并被认为是氏族保护神。蒙古族敖包的建立和祭祀在古代很简单,由博(男萨满)或巫都干(女萨满)宣布,选择某一座山或丘陵作为氏族或村落神所在地,用土或石头筑成丘堆(一般为十三座)称作“敖包”,建筑时也举行一定仪式。有些敖包也建在大路附近或路口处,树多的地方也有以树木堆成的。过去行人经过敖包要下马叩头,供献钱财、酒肉,或剪下马鬃毛尾系于其上,献与敖包神,以祈求旅途平安。每年农历六七月间,举行集体祭祀活动。届时于其上插上树枝,四面放置烧柏叶香垫石,参祭者自带熟羊、酒、奶酪等,于敖包旁点火、供肉、焚得,并于敖包上洒祭酒、马奶、奶酪等,继而由萨满跳神主祭。藏传佛教格鲁派风靡蒙古族地区之后,萨满教祭祀仪式多被禁止,而祭敖包却被保留下来并延续至今,祭祀时并请喇嘛念经,取代了萨满跳神。达斡尔人祭敖包亦由来已久,十分普遍,且为该族萨满教最重要的祭祀仪式。原为以莫昆(氏族)为单位祭祀,后发展为以村落为单位祭祀,旨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牧畜兴旺。鄂温克族亦有类似祭祀。

祭敖包

蒙古族的一种祭祀活动。敖包神被视作氏族保护神, 旧时行人路过要下马,献上钱财,供以酒肉,或剪下马鬃马尾系其上。祭祀多于草丰畜壮、气候宜人的夏秋之际举行,仪式隆重。届时,人们携带哈达及整羊肉、奶酒、奶食等祭品,汇集于*敖包处, 先献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诵经祈祷,大家跪拜祝福,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 并悬挂新的五色绸布条和经幡等。祭祀礼仪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四种。血祭,即将自家的牛、马、羊宰杀供奉在敖包前;酒祭,是把鲜奶、奶油、奶酒洒在敖包前,《蒙古秘史》中称作“酒注礼”;火祭,是在敖包前烧一堆火,各户走近火边,念着自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羊肉丸子投到火里,烧得越旺越好,认为用火可以驱逐邪恶;玉祭,初以玉石作祭品,后多以钱币、炒米、奶食品等代替, 放在敖包石堆下面。然后由萨满跳神。喇嘛教传入后改由喇嘛念经。祭典结束后, 人们围坐一处喝马奶酒、吃羊肉、奶食等, 并举行赛马、摔跤、射箭(俗称男子三项“那达慕”)等文体活动。初妇女不得参加祭祀。后娱乐项目不断增加,男女均可参加,并逐渐演变为传统的“那达慕”大会。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亦有这种祭祀习俗。解放后已废弃。参见“敖包” (866页)、“那达慕大会”(501页)。

祭敖包

信仰喇嘛教的藏、蒙、土等族祭祀风俗。亦称“祭鄂博” 。流行于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区。藏、土、蒙古等族及部分汉族人,按照喇嘛教的传统习俗,平时每经敖包,口念“唵、嘛、呢、叭、咪、吽” 六字真言,向上投石3枚,以敬三宝,或献上钱财,供以酒肉,或剪下马鬃、马尾系于敖包顶幡杆之上。大型祭祀活动于每年春秋两季举行。地区不同,活动方式亦异。蒙古族祭祀时,男男女女,扶老携幼,携带哈达、整羊肉、奶酒和奶食等祭品,来到祭包处,先献上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诵经祈祷,众人跪拜,然后向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五色绸布条和经幡等。并与祭“尚西”(神树)结合进行。祭毕,进行赛马、摔跤、射箭等游艺活动,后来逐步发展为那达慕大会。青海藏、土等族祭祀时,一般以自然村或两个自然村联合举行。举行的时间,因地区不同而有所不同。春祀或在四月初八,或在四月十五;秋祀或在八月十五,或在九月十七。届时,由宗教首领或村中耆老率领全村男女集中到敖包处,女人参加滚茶活动,男人重换经幡。修整阵容,设立经座,点酥油灯,供净水碗,放大桑,然后由喇嘛念经,边念边洒净水,称之为“鄂博洗脸” ,持续3天。民间以为这样可保佑一方平安,镇住邪魔,降赐吉祥,人畜平安,五谷丰稔,物阜民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