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源诸诠集都序
中国佛教典籍。二卷(一作四卷)。唐宗密(生平见《华严原人论》条)撰。
此书原为宗密所撰《禅源诸诠集》的序文,后来单行。宗密初从遂州道圆受菏泽系禅法,后就澄观学《华严》教义,从而唱导禅和《华严》的一致,《禅源诸诠集》即为此而作。《禅源诸诠集》亦名《禅那理行诸诠集》,约一百卷。所集禅宗诸家的言句偈颂将近百家,其内容为“先录达摩一宗,次编诸家杂述,后写印一宗圣教”。后经会昌法难与唐末五代之乱而佚失,仅存《都序》即此书。
此书为阐述禅教一致的代表作,是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典籍。宗密将一切众生之根源称为本觉真性、佛性、心地,以此为主题而展开之理论,即是教义;依之而修证开悟,便是禅;此即禅之本源,故称“禅源”。在“禅教一致”的主张中,把当时所有的“教”(指禅宗以外的佛教派别)和“宗”(禅宗)各分为三种,以三教配三宗,认为三教即三宗,三宗即三教,互相发明,互相融合。教三种是:密意依性说相教,密意破相显性教和显示真心即性教。禅三宗是:息妄修心宗、泯绝无寄宗和直显心性宗。此序依《大乘起信论》的说法,讲心真如、心生灭等,又将禅分为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五种,认为最上乘禅是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具无漏智性,此心即佛,依此而修,即达摩门下相传的禅法。这种以《起信论》思想沟通禅教诸家的学说,对后来禅教会通之说的流行影响很大。
收录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以金陵刻经处单印本最为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