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私学概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私学概述广西私学在汉代已经存在。两汉间以研究《左传》而闻名的苍梧郡人陈钦、陈元父子就是师承家法的古文经学家。东汉末年,又出现了士家家学,经学家士燮及其兄弟、儿子均为当时饱学之士。当时,一批由中原避乱南来的学者,亦在广西聚徒讲学,作《释名》的著名学者刘熙“往来苍梧南海,授生徒数百人。”三国时期徙放交州的虞翻,多年谛居广西,“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对壮族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三国以后,到广西避居、徙放或做官的文人学士增多,其中如陆绩、颜延之,李昌夔、柳宗元、黄庭坚、张天宗等,热心讲学,深受壮族人民的爱戴。到宋代,壮族聚居的地区已有私塾出现。明清以后逐步发展。清末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前,私塾发展较快。如武宣县清末有私塾23间,塾师27人,学生407人,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发展到50间,塾师61人,学生1551人。武鸣县在清末每个自然村都有私塾。几家合办或单家独办。陆荣廷在县城南门自家办私塾,延师教其子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广西实行普及国民基础教育,各地基础学校设立,私塾逐渐减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只有少数边远山区有私塾零星存在。私塾大体可分为三类:❶村塾。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