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科技扶贫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科技扶贫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四川省有国家和省定贫困县84个,分布在盆周山区、川西北高原和攀西地区。长期以来特别是1984年有计划地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四川省组织全省科技力量深入贫困地区持续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60年代起,多次组织川西北高原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为资源开发积累了大量基础资料。1976年~1982年历时7年,国家和省投入科技三项费400多万元,组织119个单位1000余名科技人员,重点开展川西北草原开发利用研究。建立人工、半人工草场43万亩,筛选出多个优良草种组合,防治草原鼠虫害,完成牦牛和藏羊改良,选育半细羊新品种,推广牧业机械研究成果,发展畜产品加工,开发中草药 (贝母、虫草、麝香) 等,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近期又组织支持贫困地区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多项,投入科技三项费200多万元。
推广和引进先进、成熟、适用的农业配套技术。曾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秧、地膜规范化栽培、配方施肥、玉米宽窄行间套种、青稞丰产等“高产优质高效” 农业配套技术。在大渡河上游半高山成功地推广特早熟杂交玉米和高原春油菜,在凉山、甘孜、阿坝等民族地区推广和引进水稻、小麦、玉米、青稞等粮食作物育种及其配套技术。1994年,水稻旱育秧技术推广面积覆盖19个地市州137个县,达387万亩,在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大旱情况下,水稻平均亩产净增52千克,增产率11.34%,新增稻谷2亿千克,新增产值2.415亿元,为农民增收近3亿元。1995年推广面积增加到800多万亩。在推广先进农业配套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批独具特色的 “两高一优” 农业示范区,如凉山州西昌、冕宁,阿坝州茂县、汶川,甘孜州康定等县建成早市、淡季疏菜生产基地,阿坝州茂县、小金,甘孜州乡城等县建成苹果生产基地,凉山州美姑、宁南、会理、雷波分别建成梨、香蕉、石榴、脐橙的生产基地,凉山州西昌、会理建成烤烟生产基地,冕宁、宁南建成蚕桑生产基地。
实施技术综合开发试点,建立贫困地区区域支柱产业。1990年~1995年进行两轮省级试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第二轮21个试点乡镇的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当地的平均增长水平。1995年与1994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5%,财政收入增长4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2.9%。在省级试点乡镇的带动下,贫困地区已建成地 (市州)、县级技术综合试点乡镇80多个,基本上实现了县县有试点。试点工作中,科技扶贫的重点在于培育、发展以名优产品为龙头的支柱产业。现已形成种植、养殖及其加工、轻工业、纺织业、建材工业等支柱产业36个,产值10亿多元,利税1.5亿元,成为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撑。
广泛开展各类星火人才培训。星火培训坚持“实用、实际、实效”原则,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贫困地区主要围绕星火项目实施和扩散、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掌握1门~2门致富本领进行培训工作。1995年,地方各级科委举办各类培训班8192期,受训人员70多万人次,其中技术培训58万多人次,骨干培训12万人次,编写教材和科技兴农丛书200余种,发行各类资料200多万份。星火培训对保证星火计划顺利实施、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选派科技副县长,加强贫困地区科技领导工作。从1989年开始,已选派4届共200余名科技副县长到贫困山区和民族地区工作。实践证明,通过选派科技副县长,把管理和科技带到县上,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扶贫工作的进展。同时,也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了一批建设社会主义的优秀干部。

科技扶贫

扶贫措施。科技扶贫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扶贫开发领域的运用。通过普及现代农业知识,引进优良品种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建立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素质,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和脱贫致富的目的。每年扶贫开发项目中科技扶贫比例占到15%。2001年至2009年,天水市共投入科技扶贫资金5006.15万元,通过成立项目技术协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共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培训班494期,培育农民技术人员9.68万人次,推广各种农业技术145项,推广种植面积151.7万亩。全市建成市、县、乡三级科技服务组织716个,初步形成了县区有中心、乡有站、村村都有农民技术员、组有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种子包衣、暖棚养畜、节水灌溉、新的良种品种引进等农业新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间作套带等高产高效农业面积大幅度增长,主要农作物良种率达到95%以上,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贡献率达到45%。

科技扶贫

1986年~1990年,科技管理部门对29个贫困县市区实行科技扶贫工作,注重“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的工作结合进行。前者主要是指在科研与技术开发方面予以扶持,让科技直接长入经济,取得经济效益。5年中,累计安排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21项(含种植、养殖业237项,加工业96项,工业126项,其他62项),资金9558万元,其中科研攻关计划123项,106.85万元; 科技成果推广计划72项、90万元,“星火”计划143项、7750.8万元; 山区科技开发计划51项、1133万元。重点是扶持贫困地区粮油增产、开发利用优势资源和效益好的加工工业,实施后取得良好成效,年创产值5.92亿元、利税1.51亿元。石门等10多个贫困县开发的四季特优水果,浏阳、平江开发的竹系列产品,湘西自治州6县开发的五倍子种植与加工,浏阳圣诞树的开发等,分别形成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支柱产业。后者主要是指制订发展规划、人才培训、提供优惠政策等。5年中,已支持浏阳、城步、凤凰等12个贫困县制订和实施科技、经济、社会综合发展5年计划或1986年~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开展湘西开发战略与生产力布局研究,培训技术人员90925人次,还在石门、麻阳、大庸等地建立科技培训基地。科技扶贫对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全省未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由1985年的520万人减少到100万人。有些贫困地区已跨入脱贫致富的新阶段。

科技扶贫

甘肃省科协在科技扶贫工作中,从1986年6月开始,首先在全省科协系统实施了“脱贫致富”‘四一’科技燎原活动”,计划3年内完成扶贫15万贫困户的任务,实际完成11.1万多户。通过农村各级夜校、农函大、科技培训中心、党校等,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各类人才150万人;连续5年,年完成脱贫户3.1万户;积极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仅1994年推广实用技术项目1772项,年创经济效益135亿元;送科技下乡,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开展技术讲座、技术咨询,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科普月周、科普之冬 (春)活动, 已连续开展大型科普之冬 (春) 活动5届, 遍及12个地、州、市, 78个县市区。各地在科技扶贫中,始终坚持典型引路,召开现场会, 举办科技致富展览, 表彰奖励科技能人, 编印科技致富资料, 使科技扶贫工作落到了实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5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