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秦始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47 秦始皇前259—前210即赢政。秦王朝的建立者、政治家。前246—前210年在位。即位初由相国吕不韦执政。前238年亲政后,诛杀嫪毐。次年,又免吕不韦相职。旋即任用李斯,并派王翦等大将继续进行统一战争。由前230年灭韩始,至前221年灭齐,10年间悉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称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废谥法,以世计数,自为始皇帝。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官吏均由皇帝任免。废分封制,改设郡、县。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修建驰道、直道,加强全国交通。集六国贵族和天下富豪于咸阳,收兵器;毁城防,确立土地私有,废除井田制度,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巡视全国,焚书坑儒,严刑苛法,以巩固政权。派兵击匈奴,筑长城,南定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以巩固边防。始皇在位期间,还发70余万人,耗巨资修阿房宫和骊山墓,信方士,求神仙,寻不死之药,大举用兵,租役繁重,使民怨沸腾,去世不久即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秦始皇前259—前210秦王朝建立者,中国第一个皇帝。名嬴政。13岁即位,吕不韦及嫪毒擅权。公元前238年亲政后,平嫪毒叛乱,免吕不韦相职,任用李斯,继续统一战争。从前230年始,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划分全国为36郡,郡下置县;确定最高统治者称号为皇帝,明确皇帝至高无上,国家一切大事听其裁决,中央、地方重要官吏由其任免;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拆毁各地关隘城防,修筑四通八达之驰道;北击匈奴,筑长城;南定百越,设郡南疆。对巩固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同时由于他实行专制主义,焚书坑儒,严刑峻法,赋役繁重,连年征战,使人民不堪忍受。他死后不久即爆发农民大起义。参见“法学”中的“秦始皇”。 秦始皇中国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政治法律制度的创立者。在法律上,1.全面实行法治,以法为物之纪;2.“事皆决于法”,否定仁人说教;“事皆决于上”,法自君出;3.“专任刑罚”,用严刑重法;“专任狱吏”,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并用法律手段禁止言论和学术自由,焚书坑儒;重视法的实施,严惩违法官吏。参见“历史”中的“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前210qin shihuang姓嬴,名政。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市),故又称赵政。战国时代秦国国君、秦王朝的创建者。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47年,庄襄王去世后即位,时年13岁。秦王政九年(前238)四月举行冠礼,亲理国政。粉碎权臣长信侯嫪毐叛乱;免“仲父”吕不韦相国职务;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并派大将王翦等继续进行统一战争。秦王政十七年到二十六年(前230~前221)的10年间,坐镇咸阳,运筹帷幄,指挥秦军先后消灭了韩、魏、楚、赵、燕、齐等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帝国——秦朝。嬴政称始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彻底废除分封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由皇帝任免中央到地方的重要官吏;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修直道和驰道,加强全国陆路交通管理;筑辽东(今辽宁辽阳市北)至临洮(今甘肃岷县)的长城。即位后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发兵征服百越(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设置闽中、桂林、南海、象郡。始皇三十四年(前213)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禁设私学,除《秦记》、医药、卜筮之书外,焚烧各国史书和民间所藏儒家经典及诸子书籍;在咸阳坑杀以古非今的方士和儒生460多名,史称焚书坑儒。同年,驱使刑徒70万,耗巨资修筑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到始皇末年,秦郡数目由统一之初的36个增至40余个;秦朝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泛指五岭以南地区),北据河(指黄河河套一带)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前221年到前210年,先后五次巡行全国,沿途刻石颂德。出巡途中病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县西北)。时年50岁。当年九月葬于骊山。 秦始皇前259~前210即秦庄襄王之子嬴政(或作赵政,“政”亦作“正”)。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王朝的建立者,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公元前246~前210年在位。即位时年仅十三岁, 相国吕不韦和太后及所宠信的宦官嫪毒专权用事。前238年亲政后,镇压嫪毒叛乱,并清除吕氏集团,从而巩固了王权。旋即任政李斯,派王翦等大将继续进行统一战争。从前236年到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一后分全国为36郡,郡下设县、乡、亭、里等行政机构;确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为皇帝, 国家一切重大事务由皇帝决定, 中央的三公九卿和地方郡县的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令黔首自实田,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拆毁战国时各国边邻地区的城防工事,修建驰道、直道和在今云南、贵州地区通“五尺道”,加强全国陆路交通;派兵北击匈奴,筑长城,南定百越,设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并通西南夷,开发少数民族地区。这些措施有助于巩固统一和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影响极为深远。为了加强统治,实行专制主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用急刑峻法治天下,杀人如草芥,致使“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又销毁民间兵器, 焚烧过去各国的史书和民间所藏的儒家经典及诸子书籍, 坑死以古非今的方士和儒生460余名。为了满足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大建宫室,大造陵墓,横征暴敛,头会箕赋,力役“三十倍于古”,租赋“二十倍于古”,使百姓“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另不惜巨万,派方士浮海寻求不死之药,企图长生永寿;又五次亲巡天下, 既有耀武扬威加强控制之意图,又含游乐求仙之目的。就在巡游途中,他一病不起,死于沙丘(今河北巨鹿东南)。其后不满五年,偌大的秦王朝, 便在农民革命烈火中覆灭。 秦始皇前259—前210即赢政。战国晚期秦国国君,秦王朝的建立者。秦庄襄王之子。即位时年仅13岁,故由吕不韦和嫪毒专权。前238年亲政以后,镇压了嫪毒的反叛。次年,罢免吕不韦相职。随即任用李斯、王翦等人,进行大规模的统一战争。历经10年,先后攻灭韩、魏、赵、楚、燕、齐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了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统一局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治措施。首先,创立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官僚制度。由左、右丞相担任皇帝的助手,由三公九卿分管中央事务。所有中央和地方重要官员均由皇帝任免,其官爵俸禄概不世袭。这种官僚制度保证了皇帝专断独裁的地位,造成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特权。其次,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郡县制度。分天下为36郡,郡设守、尉、监三官,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大权,郡下设县,大县设令,小县设长,掌管一县事务; 另设县尉和县丞,分管军事和司法。县以下设乡、里、亭等基层政权机构,各设长官以司其职。第三,实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重大改革。“使黔首自实田”,肯定全国范围内的土地私有制;废除六国文字,全国一律用秦篆字体;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车轨制度; 摧毁六国城池堡垒,修筑驰道,兴建万里长城; 派兵统一“南越”; 移民开发岭南。这些改革措施的推行,对消除分裂割据、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都有着积极影响。第四,强化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封建专制,实行“焚书坑儒”。前213年,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除了保留博士官藏图书、医药、卜筮和农业书籍之外,焚烧了《诗》、《书》、百家语和以前各种史书。并严格规定,有敢谈论《诗》、《书》者杀头,以古非今者灭族。次年,他得知卢生等人背后讥议他“贪于权势”,即令追查,盛怒之下,将460多名儒生定以死罪,全部坑之于咸阳城郊。“焚书坑儒”给古代文化典籍造成了极大损失,许多文人儒生死于不白之冤。但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做法确实从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反动势力。他顺应历史潮流,结束了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统一。但他一意推行专制集权政治,所施刑罚极其残酷,所征赋役极其繁重,致使秦王朝统治阶级同广大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因此,秦王朝的统治基础迅速崩溃。 秦始皇前259—前210秦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46至前210年在位。姓赢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初为秦国国君,即位时年仅13岁,由吕不韦执政。前238年亲政后,平定嫪毒之乱,免去吕不韦相权。以尉缭、李斯等人为谋士,以王翦父子为将帅,从前230年开始,对东方六国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到前221年,完成了统一大业。接着自称皇帝,废黜分封,设置郡县,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整套新的行政体制,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全国确认土地私有,统一法律、文字、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直道、五尺道;“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巩固统一成果,扩大军队,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开五岭,移民戌边,使秦朝的疆域东至于海、西达陇西,北到长城,南迄象郡,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形成。后在成就面前失去理智,禁止儒生议论朝政,建阿房宫,修骊山墓,无限的赋税、徭役、兵役和残酷的刑法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引起强烈的不满。前210年病死后不久,就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秦始皇见“秦始皇统一中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