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秦王破阵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秦王破阵乐见“破阵乐”。 049 秦王破阵乐唐歌舞大曲。简称《破阵乐》。《新唐书·礼乐志》称,“太宗为秦王,破刘武周,军中相与作秦王破阵乐曲”。贞观七年,经吕才等改编,将其发展为歌舞大曲,并更名为《七德舞》,每遇“享宴奏之”。曲中“杂以龟兹之乐”,是汉族清乐同当时西域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唐玄宗时,破阵乐分属坐、立部伎。在立部伎表演时,擂大鼓,“发扬蹈厉,声韵慨慷”。该乐,曾传于天竺(今印度)、日本等国。《乐府诗集》中存其歌词四句:“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敦煌卷子中有公元773年石大娘所传该曲的五弦琵琶谱。今人何昌林将上述词、曲相配,并加译解,使唐乐为之一现。 《秦王破阵乐》唐代著名舞蹈。内容是宣扬歌颂唐太宗李世民 “以武功定天下” 的功绩,又名七德舞。相传李世民为秦王时,征伐四方,战功显赫。当时民间有歌谣《秦王破阵乐》传颂。后李世民登基称帝,亲自制“破阵乐舞图”,令宫廷乐官加以编制,定曲作词,依图排舞,编排《秦王破阵乐》乐舞。由120人表演,披甲饰银,执戟而舞。讲究舞队场面变化,“左圆右方,先偏后正”,“交错屈伸,首尾回互”,象征战阵的变化,象征战阵与舞队队形的变化相结合,动作姿势豪健英武。伴奏以大鼓为主,以表现“发扬蹈厉” 的战斗气概。歌声、鼓声和舞蹈融合一体,浑厚慷慨,声震百里。秦王破阵乐制定后,一直成为宫廷保留节目,在不同的礼仪场合演出。唐太宗以后,《秦王破阵乐》的表演形式和风格逐渐改变,如唐玄宗时改为4人表演的《秦王破阵乐》从初唐至晚唐流传近300年,表演形式多种,应用范围较广,上百人的群舞至十几人或几人的小型舞蹈皆有,既可在宴乐场面表演,也可以用于典礼场合。 《秦王破阵乐》初唐宫廷燕乐三大乐舞代表作之一。由隋末军队乐歌 《破阵乐》 加工、改编而成。后曾两度改名,一为 《七德舞》 ,一为《神功破阵乐》 。它是以秦王李世民率兵击败叛乱分子刘武周的史实为题材,颂扬李世民安邦定国不朽功绩的大型歌舞。它包括三变(段),十二阵,五十二遍(曲)。《旧唐书·音乐志》载:“贞观元年,宴群臣,始奏 《秦王破阵之曲》 。” 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亲自设计《破阵舞图》与 《破阵乐》相配形成完整的歌舞大曲。这部乐舞以汉族清商乐为基础,吸收龟兹乐的精华形成了 “声闻百里,动荡山谷” 的宏伟气势和 “发扬蹈厉,声韵慷慨”的艺术风格,现今作为欶舞大曲的《秦王破阵乐》已失传,保存下来的只是唐代用五弦琵琶、筝、笙、笛等乐器演奏的九种曲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