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秦陵兵马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51 秦陵兵马俑坐落在陕西临潼县城东。秦始皇嬴政陵墓规模巨大,方形内城周长2500多米,长方形外城周长6200多米,冢高47.6米。兵马俑坑位于陵园东侧,近万个陶塑兵马俑,分步、弩、车、骑四兵种,各执实战兵器,形态逼真,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杰作。1979年建立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秦陵兵马俑1974~1976年陕西临潼秦陵出土。目前已发掘出几千个真人大小的兵马俑、武士俑。这些俑是按照军队的阵容,整齐地排列在地下的。均为一次塑,经焙烧后再装彩。形象个性鲜明,手法细腻,为秦代雕塑珍品。一般认为是秦始皇陵陪葬墓出土。代表着秦代雕塑的最高水平。1980年秦陵又出土了铜车马俑,彩绘铜车马共两乘,每乘四马,车上各一御官俑,大小为真人、真马、真车的1/2。制作精致、真实(见彩色图版)。 秦陵兵马俑1974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三华里的地方,发现了一处规模巨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经发掘和实测,俑坑为土木结构。一号俑坑最大,东西长约21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左右,面积为12600多平方米。坑的四边各有5个斜坡门道。坑中埋着与真人真马近似的陶俑和带战车的陶马约六千余件,且排列有序,组成一个方阵。在坑东,南北的长廊里,排列着面向东方的三列横队,每列由70名战袍俑组成,当是军阵的前锋。其后,在11个过洞中,排列着由步兵和车马相间组成的38路纵队,是军阵的主体。坑的南北两边和西端各有一列面向外的武士俑,似是军阵的侧翼和殿后。二号俑坑位于一号俑坑的左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84米,深3. 2米,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是由近1000名骑兵俑和步兵俑以及战车混合编队组成的曲形军阵,并有多种实战兵器。三号俑坑在二号俑坑的后面,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17. 6米,南北宽21. 4米,深约5米,面积为500平方米。有卫士俑68件,战车1乘,是一、二号俑坑军阵的指挥部所在地,陶俑一般身高在1. 75~1. 86米之间,陶马高1. 5米,身长2米。武士俑头梳各式发髻,身穿铠甲或战袍,腰间束带,打绑腿,足穿方口齐头履,有的挟弓挎箭,手执剑、矛、弩机等实用兵器。或挺身站立,或下蹲跪射,个个神态逼真,威武雄壮。面部刻划细致,静中欲动,栩栩如生。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当年统一中国时兵强马壮的雄伟军阵。也是中国雕塑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秦陵兵马俑秦始皇陵随葬的陶兵马俑。出土于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西南,西距秦始皇陵园东垣墙一公里,正当陵园东大门大道北侧。共发现四个俑坑,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面积12600平方米; 二号坑在一号坑东,平面呈曲尺形,面积6000平方米;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平面呈凹宇形,面积520平方米; 四号坑在二、三号坑之间,为一空坑。目前已发掘了全部三号坑和一、二号坑的一小部分。发现武士俑近千个,木质战车十八辆,陶马百余匹,青铜兵器、车马器九千余件。按出土的兵马俑排列形式复原,三个坑中的武士俑应有七千个、驷马战车百余辆、战马百余匹。坑内兵马俑排列全部面向东方。陶俑、陶马如同真人真马。制作方法一般按俑、马不同部位分别用陶模翻出胎型,然后套合、粘接,再雕塑出五官、须发、铠甲、衣纹等细部。陶俑制作根据不同身份、不同年龄设计,力求与实物相似。如武士俑,身高1.78—1.87米,个个身披铠甲或战袍,腿绑束带,手持刀、矛、弩、戟等兵器,但发髻各异、面目不一,神态各具特点。马俑也各具神态,造型精美,极为生动。这批兵马俑是送葬军阵的模似,或是以一个阵法排列的。兵马俑及战车实物的出土,形象地展现了秦始皇时代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情况,铜兵器大多经铬盐氧化处理,以增强抗腐蚀力。秦兵马俑的发现对研究秦代军事、科技、雕塑艺术、礼仪及丧葬制度都有重大意义,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