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移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移情在心理学中意味着感觉他人情绪的能力,是指将自己放在另 一情绪感受者的位置的感受能力。个人体验是有局限的,通过体验别人的情绪,可以使自己的经验更丰富,因而移情的存在使得交往可以塑造和改造个人。一些研究表明,男女移情能力是有差异的,女性比男性的移情能力更强,更具情绪表达性。心理学家霍夫曼考察了人的移情,他录制了婴儿哭喊的磁带,并放在隔壁让人们去听,然后观察人们的反应,结果发现女人比男人的反应更为强烈,她们表情痛苦,要求去平静婴儿的哭喊。有趣的是当把被试者换成婴儿后,刚出生的女婴比男婴更多地用哭喊来反应磁带的录音。实验证明,女性倾向于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更能准确地感受他人的情绪。 移情yiqing有两种含义。在一般心理学中,是指一种根据经验或以往的类似情境去知觉和理解当前情境的现象,属于一种替代性情绪体验。它是双向移动的过程,可以是主体知觉到别人的情感体验时引起自己的情绪反应,如别人乐自己也乐;也可以是主体以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去理解别人的情感反应,如自己快乐或悲哀,以为别人也快乐或悲哀。在精神分析学中,移情是指患者把儿童期与父母的情绪依恋关系转移到治疗者的身上;治疗者在患者心目中成为父母的替代者。在正移情中,患者恋慕治疗者,希望从他身上得到情感的满足;在负移情中,患者把治疗者看作讨人嫌的、可恨的父母形象。 移情yiqing又叫感情移入,是心理学专门术语之一。一般来说,移情即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上,从别人的角度去体验别人的感情。移情使人际交往中的感情可以相互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如何会引起另一个人的情绪变化。移情不仅能使个人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想象成他人,从而得以体验别人的情绪,而且对于社会知觉、人际关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精神分析学派也曾经使用过这个术语,意思是指,患者把自己在儿童时期对父母的依恋关系,转移到精神分析治疗者身上,将其视为父母的化身。移情分正移情和负移情。正移情使人的情绪情感得到良好寄托和疏泄,有利于病情好转;负移情则会使病人感到不公、险酷、可恨,不利于病情好转。移情是一切助人行为的前提。幼儿因为自我中心特点浓,遇事多从自己考虑,缺乏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所以,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发展幼儿的助人行为、合作行为大有好处。 移情Yiqing一译“移感”,亦作“输感”。审美活动中的一种感情移入现象。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把人的主观感情移注到本来不具有人的感情色彩的审美对象上去,使无生命的自然物——山川草木、宝石器具等,仿佛像人一样具有思想,它们作用于人的感官,便引起共鸣,形成美感。移情并非只限于审美活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以看到,不过它在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场合,尤其显得突出、强烈。人们常常在进行艺术作品的欣赏,游览祖国的风光景色,内心情感便在情景交融、迂想遐思的移情中得到陶冶和发展。 移情Yiqing又称感情移入或感情转移。有以下两种含义:❶一般指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间情绪、情感相互交流的替代性体验。是人际间双向移动的过程。移情可以是主体知觉到别人的情绪体验时,引起自己相似的情绪性反应。例如,看到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起来;看到别人痛苦,自己也痛苦起来。移情也可以是以自己的情绪、情感状态去理解别人的情感反应,也就是所谓“将心比心”。例如,在某种情况下,自己会感到高兴,以为别人在这种情况下也高兴;自己感到痛苦,以为别人在这种情况下也会痛苦。对移情的解释,目前的心理学家观点并不一致,他们各自强调其不同的侧面。但他们都强调移情在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中的重要性,认为它是所有积极社会关系的基础。据此,一些心理学家建议在品德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以发展儿童的助人行为和抑制其侵犯行为。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表现出更多的移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