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古代功利思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中国古代功利思想

中国古代功利思想是指中国古代关于建功立业,计功取利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功利思想倡行于战国时期,秦汉以后,为儒家正统思想所排斥。自两宋起,作为儒家正统思想的异说重新出现,并逐渐发展。
先秦,儒家学派轻视功利; 道家学派宣扬无欲、无为,反对讲求功利;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则崇尚功利,他们以自利论为出发点,将追求个人利益看作人的本性,看作是支配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商鞅主张 “开公利而塞私门”,(《商君书·壹言》)倡导实质是加强封建专制政权的 “富强之功”,要求专制君主 “操名利之柄”,(同上书,《算地》)利用人民趋利避害的本性,以赏罚为手段,驱使人民进行耕战。商鞅认为人的一切活动的内在动机是对名利的追求,追逐名利是人的天性。他说: “民,生则计利,死则虑名”,(同上书,《算地》)“民之于利也,若水之于下也,四旁无择也”。(同上书,《开塞》)人们为追逐名利,往往无所顾忌: “今夫盗贼上犯君上之所禁,而下失臣民之礼,故名辱而身危,犹不止者,利也。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苦其志意,劳其四肢,伤其五脏,而益裕广平,非生之常也,而为之者,名也”。(同上书,《算地》)人们这种苦苦追逐名利之心,要直到生命结束时才止: “民之欲富贵也,共阖棺而后止”。(同上书,《靳令》)但对于这种追逐名利的本性,商鞅不主张听之任之,而是主张统治者应利用这种本性去实现其富国强兵的目的,即通过 “利出一孔” 的农战政策,使 “利出于地”,“名出于战”,(同上书,《算地》)驱使人民为农耕和作战而舍生忘死。
韩非认为人是天生的利已主义者。他说: “好利恶害”、“喜利畏罪”,(《韩非子·难二》)“恶劳而乐佚” (《韩非子·难三》)等,都是人的本性。在人与人之间,无论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都建立在自为自利的基础上,“用计算之心相待”,(《韩非子·六反》)就像在市场上交易双方都是根据自身的 “计数之所出” (《韩非子·难一》)来决定对对方的态度一样。他把一切社会现象都归结为人们的利害关系,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的行为的基础。因此,统治者应该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用刑赏二柄去驱民耕战,实现富国强兵,兼并天下的目的。
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孔孟轻视功利的思想,提出 “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即致力于明道义,而不是追求一已之功利。汉以后崇尚道义,贬低功利的观念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正统观念。但许多较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则坚持和发展了讲求功利的思想。
北宋王安石公开宣称: “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临川先生文集·答曾公立书》)因此谋图利,就是义。
南宋叶适对传统的功利观念提出质疑,指出: “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宋元学案·水心学案·习学记言序目·汉书三》)他崇尚功利,认为 “崇高莫大乎富贵”。但他也并不认为任何获取富贵之途,都是可取的,他主张“富而义”。(《宋元学案·水心学案·习学记言序目》)即求富之道要合乎义。
清代颜元针对儒家不计功利的观念,也提倡 “明其道而计其功”。(《四书正误》)到了近代,把个人利益的发展看作人类行为基础的资产阶级功利思想,更成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倡导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思想基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