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晚清新体中国古代通史。原名《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清末夏曾佑著。夏曾佑(1863—1924),字穗卿,号碎佛,笔名别士。浙江杭州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任礼部主事。二十三年(1897)改官知县,在京候选未着,生活困窘,乃于年底赴天津,应同乡孙宝琦之聘任育才馆教师,历时三年,与严复、王修植等创办《国闻报》,宣传新学和鼓吹维新变法。并通过严复的媒介,系统地了解西方资产阶级天演进化学说。其后即以这一思想为主导,糅合今文经学观点,从事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自1902年至1906年写成此书,凡两篇,四章一百七十节,论述了太古三代至隋朝的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运用当时传入不久的西方史学理论,尤其是进化论概括叙述了渔猎、游牧、耕稼几个不同的社会阶段的物质生产以及文化、思想和政治的状况,并就其间的关系表述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综观伏羲、女娲、神农三世之记载,“大凡人类初生,由野番以成部落,养生之事,次第而备,而其文字,必在生事略备之后”,特别是在“包牺氏”一节中,肯定在牺氏之前存在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所谓“陋习”阶段,而后才变为家族,这是社会“进化必历之阶段”。说明作者已开始接触到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问题,这是资产阶级社会学观点在中国史学上的表现,是过去封建旧史学家所没有接触过的问题。书中还按照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用“生存竞争,优胜劣败”之说分析和解释史实,提出“循夫优胜劣败之理,服从强权,遂为世界之公例,威力所及,举世风靡,弱肉强食,视为公义”。
此书在中国古代史的分期方面,也颇有新见。认为“中国五千年之历史,以战国为古今之大界”,这可说是战国封建说的初次猜测。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分为三大期:自草昧以至周末,为上古之世;自秦至唐,为中古之世;自宋至清,为近古之世。又利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当时考古学方面的成就,结合中国历史的具体情况,将三大时期“细分为七小时代”。在上古时期内划分为二个小时期:一为太古三代,因无信史,称之为“传疑时代”;二为由周中叶至战国时期,称之为“化成时代”。中古之世,分为三个时代:一为由秦至三国,此时中国人才极盛,国势极强,称之为“极盛时代”。二为由晋至隋,由于周边各族攻入中原地区,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而宗教亦大受外教之影响,故谓之为“中衰期”;三为唐朝一代,此期国力之强,略与汉等,而风俗不逮,故称之为“复盛期”。近古之世,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五代宋元明为退化期;二是清代二百六十年为更化期。这种分期法,虽然还看不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第一次打破了几千年封建史学不分期的传统史观,是中国古代历史分期的首次尝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在编纂上,《中国古代史》较早采用了西方传入的章节体,突破了编年、纪传、纪事本末等传统史书体裁的旧框框。其叙事基本上按时间顺序并兼顾同类事件的相互联系,使同一时期各类历史事件的关联始末显得较清楚。但这种章节体也是初次尝试,并不完善,有的一章竟多至七十五节,有时实际上只起了计数的作用。
此书对历史的解释,持文化史观。在约三十万字的书中,谈及各时代的经济者绝少,而绝大部分篇幅,都写以文化为主体的上层建筑,其中尤其强调学术思想的作用,如说老子剔去了鬼神、术数的迷雾,一洗古人之面目,写出了《老子》一书,但由于“其宗旨过高,非神州多数之人所解,故其教不能大”。孔子和儒教是该书论述的重点,其原因是因为作者尊今文经学,故于叙述孔子的事迹之前特设《孔子以前之宗教》上、下两大节,其内容多抄自汪中《述学》。接着又用了四大节的篇幅,分别标为《孔子世系及形象》、《孔子之事迹》、《孔子之异闻》、《孔子之六经》,在全书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使人一眼便可看出这位教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者编撰此书时,正是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对慈禧太后的残暴独裁是极其反对的。因而在论及历史上的专制君主和君主专制政治制度时,深表痛恶。书中还指出,“综古今之士类言之,亦可分为三期”,“由三代至三国之初,经师时代也”,“由三国至唐,名士时代也”,“由唐至今(清),举子时代也”。指出:经师时代的经师,是法古守礼,这显然是指古文经学而言,故指责说:“其蔽也诬”。名士时代的名士,“其蔽也疏”。到了举子时代,指出“举子者,天地之大,万物之多”,一概不了解,所知道的仅仅是“应试之知”,“其蔽也无耻”。这与作者主张维新和废除科举制的思想是一致的。由于此书具有新的特点,所以在问世后,颇获好评。梁启超称誉此书的作者,是“晚清思想界的先驱者”;一般读者也读此书而“有心开目朗之感”,“上下千古,豁然在目”。
初由商务印书馆排印出版,分三册。以后又重印过几次。1933年商务印书馆复将其标点,改名《中国古代史》,作为《大学丛书》之一出版。另有1955年三联书店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