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稷下学宫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74 稷下学宫

战国时齐国的学术活动中心。位于齐国的都城临淄稷门(今山东淄博)附近,故名。创建于齐桓公时,经齐威王,至齐宣王盛。聚集名、法、儒、道等各家天下贤士近干人,其中76人被尊为“上大夫”,任其“不治而议论”。尹文曾在此与齐宣王论“士”; 田骈、彭蒙、宋钘等曾在此议论“人治”与“法治”等;荀子亦曾“三为祭酒”(任学宫主持人)。发展孔子的正名逻辑,接受墨子的名实观,改造老子精神性的道,成为战国中期逻辑思想发展转变的枢纽,推动了先秦名辩思潮的发展。襄王之后逐渐衰落。历时约150年。稷下学士曾著有《慎子》、《宋子》、《尹文子》等名辩著作。《管子》、《晏子春秋》等书的编成,也都有稷下之士参与。


198 稷下学宫

古代最早的学术活动和政治咨询中心。创建于齐桓公时,设置在齐国都城临淄稷门(今山东淄博市西边南首门)附近地区,故名。齐宣王时扩置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数千人,任其讲学议论,其中76人被尊为“上大夫”。荀子曾“三为祭酒”,即三任学宫主持人。学宫名士有邹衍、淳于髡、田骈、慎到、接子、季真、宋鈃、尹文、环渊、田巴、鲁仲连、兒说、彭蒙等,集道、法、儒、名、农、兵、阴阳等家之学,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中心,学宫伦理思想倾向于黄老学派,后世称“稷下学”。稷下学士参与的学术著作有《宋子》、《田子》、《蜎子》、《管子》、《晏子春秋》《国宫》等。

稷下学宫

战国时齐国都城临淄稷门外所设学宫。齐桓公(田氏)时创立。不同国家、不同观点学者聚集于此,授徒讲学,自由辩论,著书立说,统称稷下学派。各派学者称稷下先生,齐王给予极高待遇,赐列上大夫,但不当政。学生称稷下学士。前后历100余年,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中心。


稷下学宫

中国古代最早的学术活动和政治咨询中心。设置在战国时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稷门(西边南首门)附近地区,故名。创建于齐桓公(前374—前357年在位)时,一说在齐威王(前356—前320年在位)时。复盛于齐宣王(前319—前301年在位)时。广招天下贤士近千人,任其“不治而议论”,其中76人被尊为“上大夫”。荀子曾“三为祭酒”(学宫主持人)。汇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轻重等百家之说,成为各学派荟萃中心,并逐渐形成以黄老之学为主导的学派,后人称之“稷下学”。齐襄王之后逐渐衰落。

稷下学宫

战国时齐国的学府和研究机构。齐桓公在位时(公元前374年至前357年)设立,约达150年之久。齐宣王时,有76位学者来此讲学,学生有1000人之多。稷下学者专心讲学,从事研究和著述,并为执政者提供咨询。稷下学宫是当时文化教育的中心,百家在此争鸣,为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稷下学宫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统治者在齐国国都临淄的稷门所设立的一所高等学府。始于齐桓公时期,盛于齐宣王,灭于齐亡,历经一个半世纪。稷下学宫初为养士之所,是统治者为笼络人才而设。战国各家皆收徒讲学,他们是带着学生来稷下的。这样稷下之学规模不断扩大,愈来愈正规化,由早期的用士养士组织,演变成为育士的学校。先后汇聚了当时各派著名学者,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慎到、孟轲、荀况等。他们相互开展学术交流和争论,共同主持讲座,教育学生,使稷下之学成为战国时期文化教育中心。其创建之早,规模之大,水平之高,堪称世界之最。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在齐国都城临淄建立的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大学堂。创建于齐桓公时期,历经齐桓公、咸王、宣王、湣王、襄王等六朝,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其创建之早,规模之大,培养人才之多,学术空气之活跃,学术成果之丰富,皆为世界教育史上所罕见。稷下学宫创办不久,文化教育的中心即由鲁移齐。稷下学宫成为战国时期各学派荟萃的中心,百家争鸣的学术园地,稷下学宫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大学。它既是齐国创办的国立大学,又以私学为其基本细胞。它具有一般学校的性质和活动特点,建有交通方便、规模宏大的校舍,有众多的师生并开展较正规的教学活动。从饮食起居到衣着装饰,从课堂纪律到课后复习,从尊师敬长到品德修养,都规定得详细缜密,井井有条。当时各学派名流,都办有私学,他们常常带领学生来到稷下。如淳于髡带“弟子三千”,孟子则“从者数百人”,田骈有“徒百人”。因此,游学是其主要教学方式。学宫也兼有政府机构的性质,为政治服务是齐国统治者创办稷下学宫的根本目的。一是吸收和培养人才,以便为国选贤任能。二是利用稷下讲坛,为巩固其统治,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大造舆论,进行思想理论上的探讨。宣王当政是齐国的极盛时期,也是稷下学宫发展的高峰。至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稷下学宫也宣告结束。作为战国时期教育与学术中心的稷下学宫,既继承了西周以来官学的办学形式,又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长处,在教育史上形成其独有的特色。(1)稷下学宫教师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优厚的生活待遇,吸引了天下名流学者,使它成为人才荟萃的教育学术中心;(2)百家争鸣,学术上可自由辩论,使理论探讨成为稷下学宫的学风;(3)培养出许多名家,形成了不少新学派,取得众多学术成果。如儒家的孟子、荀子等;道家的宋鈃、尹文、田骈等;阴阳家的邹衍、邹忌等。著述方面如《管子》、《晏子春秋》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