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竖箜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竖箜篌又名胡箜篌、立箜篌、竖头箜篌。源于美索不达米亚,汉武帝(一说东晋初)时经西域传至中国。《隋书·音乐志》: “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通典》:“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多以丝为弦,元代也有铜弦。后汉时用于宫廷。隋唐时用于龟兹、疏勒、西凉、高昌、高丽诸乐。宋时用于教坊。《东京梦华录》卷9: “箜篌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黑漆镂花金装画。下有台座,张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擘之。”明朝亦用于宫廷。约于六朝末传入朝鲜,后经百济传入日本,故又称百济琴。甘肃敦煌壁画弦数不等的竖箜篌是伎乐图中的重要乐器之一。新疆*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壁画中也有描绘。多数呈弓形,也有少量为三角形。历代演奏能手甚多,其中尤以唐朝的李凭最著名,诗人李贺、杨巨源等曾听过他的演奏,并赋诗赞美。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